中国核工业功勋文功元:年近百岁,一生只为核事业
作为中国核事业的先驱,文功元是核工业四〇四厂首任厂长,是二二一厂副总指挥,是二机部核电局局长,从核武器到核民用,他为中国的核事业无私地奉献了终生。
2022-06-17
从原子弹到氢弹 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2022-06-17
幽门螺杆菌检测与商用核反应堆居然有关联?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已知唯一在人体胃内长期存活的细菌,尿素呼气试验就是用同位素碳-13或者同位素碳-14标记的尿素胶囊,受检者吞服之后与胃部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我们通过收集受检者呼出气体中的碳-13或者碳-14,并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就可以知道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2022-06-17
55年前的今天,世界为之瞩目!
55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昔,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述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在述说那份高于生命的事业,是在述说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后来,人们把它们叫做“两弹一星”精神。
2022-06-17
你知道中国的“堆谷”吗?
在距离成都市约100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神秘的山谷。山谷里分布着7座核设施,以及众多的核电试验装置。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堆谷”的909基地。
2022-06-15
攀爬冈底斯山顶峰、在无人区露营、在云贵高原的沟壑中摸索,为什么我会在这个岗位上坚持这么多年?
每年的3月至10月,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每天背着包在烈日下徒步负重前行10公里以上,在计步器上傲视群雄,却不是为了健身,只为发现由于构造异常而引得仪器滴滴报警的喜悦;他们背负4升水、负重20斤,只为采集30件有效土壤样。这,便是核地质队员的常态。
2022-06-14
他是没有勋章的元勋,“两弹一星”背后的放射化学家
杨承宗受时任北平研究院镭学所所长严济慈推荐来到法国居里夫人的研究所师从居里夫人的长女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学习放射化学前沿理论,放弃高薪,毅然回国,带回原子能物资满满13箱。
2022-06-13
核聚变能源如何“找准自身位置”?
如果没有广泛的支持,核聚变可能无法发挥其作为“改变传统规则”技术的潜力,也不可能在应对两大挑战——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
2022-06-10
程开甲:忠诚奉献 为国铸盾
为国家,他曾经在戈壁滩上默默无闻、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他曾经参与决策、主持了30多次核试验。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程开甲院士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22-06-08
邓稼先:如果有来生 我还选择中国
邓稼先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亲近的同学和好友。2021年,杨振宁在百岁生日的演讲中,讲述了一段他和邓稼先鲜为人知的往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出自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到新中国时,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杨振宁对着当年共同意气风发许下报国志向的儿时同窗深情喊话。
2022-06-08
曾沦为乞丐、隐踪美国的中国核专家:世界欠他一个诺奖,成就无人能及
赵忠尧 ,中国原子能之父、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如果不是诺奖评委会的失误,他本应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2022-06-07
【科普】植物会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吗?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发生,导致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这个人口稠密地区变成了一个幽灵城市,还设立了2600 km大小隔离区,但是我们还能看到各种植物,难道植物不怕受到核辐射带来的影响吗?
2022-06-06
时代楷模彭士禄生平展在广东海丰开展
6月1日,“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时代楷模彭士禄生平展”在彭老故里海丰县举行开展仪式并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传承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爱国热忱和奋斗精神,争做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践行者。
2022-06-06
地球有多少氦3? 新研究:核聚变燃料“氦3”突增10倍,原因未知
时下大多数核聚变研究,基本集中在氘与氚(氢的重同位素)作为用于产生聚变的核燃料。氘在地球上的所有水中都大量存在,而氚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可以通过锂的中子轰击产生。然而,通过转移到元素周期表上的另一种同位素:氦-3(helium-3),核聚变可以变得更容易实现。
2022-06-02
核废料电池来了!可为人工神经元植入物提供动力数十年
据New Atlas报道,Arkenlight公司和Axorus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个由核废料制成的金刚石贝塔伏特电池驱动的人工神经元原型。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医疗级植入物,其能源可持续数十年而无需充电。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