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国家名片”的中国自主核能品牌华龙一号已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其中,中核集团漳州核电工程作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日前再传捷报,漳州核电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FCD),二期工程建设序幕全面拉开。
从首台落地到实现批量化建设,华龙一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成果和大国底气。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意味着什么?华龙一号在国际核能领域处于怎样的位置?当下“数字化”东风劲吹,核工业作为大协同产业,如何整合资源、以数据驱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给出答案。
华龙一号已成为国际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
Q:作为“国家名片”的华龙一号从开工建设到商运,一直备受关注,请您介绍一下华龙一号目前的运行和建设情况?
徐鹏飞(以下简称“徐”):核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可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基荷能源,“双碳”目标下,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目前,中核集团共有七台华龙一号机组正在稳步推进,分别是漳州核电1、2、3号机组,海南核电3、4号机组,金七门1号机组,海外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C-5),各在建机组按期推进,安全、质量、进度、经费均得到有效控制。
众所周知,国内华龙一号首批4台机组已经全部建成投运,其中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作为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6号机组于2022年3月25日投入商运。这两台华龙一号机组目前运行情况良好,2023年实现了全年“零非停”。
截至目前,两台机组累计年发电超410亿度,社会和环保效应显著,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2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64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8亿棵。它所实现的稳定可靠性能与发电效率证明了其设计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Q: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自诞生以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每年都有被核准的机组。目前,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您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徐:我理解,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落实。华龙一号是我们在总结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其批量化建设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具体应用。
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持持续创新优化的理念,以不断提高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为目标,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电站的综合能力。我们联合多个科研院所、设备厂家,连续攻克了多项技术与设备难题,实现了国产DCS平台首次应用于核电机组、反应堆冷却剂主管道焊接设备首次采用国产焊机进行焊接等一系列国产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华龙一号后续机组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
目前,华龙一号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的飞速发展。
Q:华龙一号目前在国际核能领域处于怎样的位置,接下来还有哪些新发展?
徐: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发建造,也使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成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目前华龙一号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先进性等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国际三代核电以及国内外最新法规标准的要求。
换句话说,在国际上,华龙一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是国际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未来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中国核电技术将在经济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和运行灵活性4个方面开展进一步探索研究。
建设数字核工业势在必行
Q:核工业是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是数据密集型产业,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求下,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徐:众所周知,核工业肩负着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建设数字核工业势在必行,而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使华龙一号成为目前最有望实现“数字核电站”交付的核电机型。
我们在华龙一号研发设计之初,就提前布局了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在华龙一号首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行互联网+三维等典型的数字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协同设计效率。在首堆交付之时,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核电工程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还进行了数字化试点交付。
时至今日,我们在主要核心业务领域全面发力,设计板块实现了一体化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可实时向下游提供有效的结构化数据,并在项目结束时,不仅提供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实体核电站,还会提供一个与实体一致的数字化虚拟电厂;采购板块不但有全面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能力,还进一步实现了设计采购一体化协同及智慧建造的试点推行工作,后续将全面地与设备生产厂商形成实时互动的数字化协作模式;建造板块,我们将全面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融合,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们各个项目已全面落地智慧工程,后续将进一步实现核电建安“可感、可传、可知、可控”。在未来的2-3年内,我们还要继续开展大范围的、深入的数字化转型。
Q:核能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一轮能源变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数字化”热点,请您介绍一下您今年两会准备的提案?
徐:我今年的提案是关于建立核领域数据中心,统筹核工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当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相关部委领导下,我国核能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目前尚缺乏覆盖核工业全产业链的行业性数据中心平台,严重制约了核工业数据价值最大化发挥。
徐鹏飞建议:
一是构建以数据和软件为中心的核工业数据中心及数字发展生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核领域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投入,协调推进核领域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以数据驱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政-产-学-研-企-用”融合平台,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核工业产业链链长单位优势,以核电设计为试点开展软件应用,逐步辐射核化工、核燃料等领域,分步实施软件应用替代及推广,形成满足核工业持续发展需要的软件产品和研发体系,构建核工业数字化发展生态。
二是建议核工业数据内部开放流通利用。核工业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坚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共享开放产业链数据;对涉敏涉密的高价值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成数据指数、报告、API等脱敏脱密的数据产品,向产业链各主体有偿或无偿开放使用。
参与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建设
Q:可控核聚变是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也是我国核能“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研制相关工作,请您介绍一下中核集团中核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最新的进展怎样?
徐:关于ITER项目值得高兴的是,前不久ITER组织与我们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意味着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已经成为目前ITER项目主机安装的唯一承包商,这将极大提高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度,为国内聚变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提高我国聚变工程建设能力,助力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
真空室模块组装是目前ITER项目最重要设备在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对整个ITER项目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次中标的真空室模块组装工作就是像穿衣服一样,将真空室冷屏、环向场线圈在装配大厅集成组装到真空扇段上,然后再整体吊装到托卡马克堆坑内。真空室模块9个扇区,单独完工交付,9个扇区的计划安装总工期为35个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