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具有发电、供热、供汽等多种用途,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品种,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核能产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正呈现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的态势。如何在规模化发展的节奏中提升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核能行业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核电产业链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就上述问题接受了《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
中国能源报:“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核能产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徐鹏飞:作为全周期碳排放最小的清洁能源之一,核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角度看,核电运行稳定且可靠、换料周期长,适于承担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可作为基荷电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通过与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优化能源整体布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当前核能产业正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
目前的发展挑战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回收期较慢,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选址问题制约核电发展,需要加强选址规划和管理,优化选址布局和方式;需要加强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可持续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中国能源报:“华龙一号”目前处于多基地多堆建设阶段,如何立足批量化建设有效提升其安全性和经济性?
徐鹏飞:“华龙一号”首堆建成后,很快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当前,工程建设的重点工作涉及技术、工艺上的创新优化,进一步推动数字赋能,加快数字转型,同时通过经验反馈、技术迭代推动“华龙一号”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智能化水平提高,通过“华龙一号”产业链“链长”建设,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华龙一号”产业链的韧性,真正做到安全、自主、可控。
批量化建设不是技术的简单复制,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中核工程发挥工程总承包优势,以不断提高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为目标,加大研发力度,从强化和完善“华龙一号”主要的创新设计特征、提高单机组功率、提高机组可利用率、优化系统设计方案和配置、优化布置和土建结构设计、提高设备国产化率、优化电厂运行性能等方面着手,逐步推进“华龙一号”型号技术迭代升级,提升核电站的综合能力。同时,以数字化赋能机组建设,不断提升“华龙一号”经济性与安全性。
中国能源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工业领域的新命题,核电行业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
徐鹏飞: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也将带动核电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为快速推进核工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核工业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核工业数据要素价值的乘数效应,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化核工业数据治理,加速核工业数据流通;二是打造核工业自主研发软件生态,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工具;三是升级核工业数据及算力基础设施。
中国能源报: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大,目前我国核电产业链哪些环节最应该加快人才培养?
徐鹏飞: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建设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涵盖从研发、设计、建设到运维、安全管理、乏燃料处理等各个环节。可以说,人才是核电事业的核心资源,是核能技术创新和核安全保障的关键因素,是核电产业发展和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支撑,核电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核能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体看,我国核电行业已培养了一批相对庞大的人才队伍,在核电站设计、建设、运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核电项目增加,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发展背景下,赢得科技竞争、国际竞争主动,说到底是如何赢得人才竞争。“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要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创新发展新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核能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