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期三天的中国核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西安落幕。16名院士出席会议,1500余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核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核科技工作者参会。大会共收集论文1200余篇,设置了12个大会报告,以及涵盖核科学各分支领域的30个专业分会场,同时举办核技术应用论坛、核医学科普讲座、青年论坛、妇女论坛等特色学术会议。
我国核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我国核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四代核电和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实现双堆初始满功率,快堆示范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可控核聚变研究“中国环流三号”和“东方超环”刷新世界纪录。新一代工业和医用加速器研制成功。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持续发布重要科研成果。
同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我国大陆商运核电机组台数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台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核准了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6台机组,核电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大陆地区55台运行核电机组、24台在建核电机组(另有8座已核准未发建造许可证)、18座在役民用研究堆、19座运行核燃料循环设施保持良好安全纪录,未发生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在建设施建造质量受控。
此外,我国核工业全产业链从铀矿勘探开采到乏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理处置体系能力全面提升。核技术应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在工业、医学、农业等各领域,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预计2025年可达万亿市场规模,已成为我国核工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核行业高质量发展 院士专家有话说
会上,院士专家围绕我国核能的发展前景、打造自立自强的核医疗健康产业链、核探测技术研究新进展、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核能的未来、快堆技术与核能发展战略思考、小型模块化堆研发和建设进展、尾波加速器发展展望等一系列重点领域的进展与挑战等课题进行深度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降低煤炭消费、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输送压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能源组成。除核电外,他特别提出核能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特别在核电站热电联供方面已有良好实践。
据叶奇蓁介绍,石化行业作为我国两类高耗能产业之一,一直是我国减排政策监管的重点,而核能供热将给这一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田湾核电站蒸汽供能项目进展顺利,不日即可建成。该项目额定工况提供工业蒸汽600t/h,年产480万吨工业蒸汽,利用3、4号机组部分热量为我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解决部分石化产业基地低压蒸汽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谈了对于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仅仅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进口替代,这不是高质量发展;孤立的谈论高效发展,这也不是高质量发展;创新但不高效,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做不到可持续发展,也算不上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包括创新、高效、可持续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对于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邓建军认为要以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实现应用端与核技术端的纵向融通,创新发展,横向政策协调,高效发展,围绕问题链打造平台链,布局资金链和人才链,通过解决问题,形成创新链,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链条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宪庚聚焦核医疗领域发展,特别强调要“打造自立自强的核医疗产业链”。他指出,核医疗是国家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卫生工作“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的全部领域,前景非常广阔。“然而,核医疗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据他介绍,核医疗健康领域存在严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事实。医用加速器过度依赖进口,高能医用加速器的同位素供应尚处于空白状态。99%的中低能加速器为进口,市场保有量少。此外,我国放药种类偏少,主要依赖进口。放药的研发跟随欧美,原研新药稀缺。我国放药面临着技术创新体系薄弱、审评监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团队匮乏等诸多瓶颈。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实现核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建设核工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作为我国核科技界学科设置最全、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是核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盛会。这样的平台上,如何汇聚全行业力量,共赴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是会议讨论的重点话题。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认为核学会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核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核学会要担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中间人”的职责;肩负核科技创新“引领者”的使命;具备重大问题研究“智囊团”的实力;拥有打造核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主渠道”的雄心;争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倡导者”的角色。
生态环境部核一司一级巡视员兼副司长巢哲雄进一步强调了核安全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在发展加快时,要注意防范赶工期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在取得好的安全成绩时,要避免骄傲自满和麻痹大意。如果发展放缓时,应维持好行业队伍稳定和技术能力。推动核事业高质量安全发展,需要大家用心用力、迎难而上,必须着力于提升全行业核安全管理水平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素养。
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也表示了打造一流学术平台与科创平台的决心与信心。他说:“中国核学会将加强党建引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论坛’‘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为抓手,打造交流世界前沿和未来趋势的学术平台,打造展示和转化科技成果及创新产业的科创平台;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的支持;搭建满足新时代核能发展需要的公众沟通平台;促进我国乃至全世界核科技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