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粒子,可以通过反应堆运行释放,虽然它们数量庞大,探测难度却很大,号称宇宙“隐形人”这就是反中微子。
电影剧照
探寻它们的踪迹可以推测反应堆的运行状态、热功率以及燃料组分。近日,原子能院研制出的一款探测原理装置就为我们寻找宇宙“隐形人”提供了可能。
固体阵列反中微子探测原理装置
这是国内首个固体阵列反电子中微子(简称反中微子)探测原理装置,关键指标达国际同类装置水平,可应用于探测裂变反应堆释放出的反中微子,是对中微子探测技术应用的初步探索,为后续建造更大规模阵列的探测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共有6种,反应堆释放出的是其中之一——反中微子。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燃料会持续裂变,其裂变产物多为不稳定核素,平均每发生6次贝塔衰变后,会产生6个反中微子。一个热功率为1GW(百万千瓦)的反应堆每秒释放出的反中微子数目约为2×1020个。反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质量非常轻,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多数会“逃离”反应堆堆芯,探测难度极大。
监测反应堆反中微子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核保障技术之一,可以推测反应堆的运行状态、热功率以及燃料组分等,固体阵列反中微子探测器是国际上中微子探测技术应用研究的热门方向,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原子能院核技术综合研究所项目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固体阵列反中微子探测装置的系统性研究,通过能量、时间符合测量,大大降低了本底计数,解决了高本底计数下的小概率事件探测的难题。此外,团队还研发了多路信号触发与数据获取系统,以及用于验证反中微子事件甄别能力的多通道任意幅度-时间分布信号发生系统。
该项目隶属原子能院长期基础研究专项,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扩大阵列规模,改进探测器结构,对中微子探测过程中的本底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建立精细物理模型,进一步降低本底并提高探测效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