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丛林:持续自主创新,核电“双龙出海”格局即将形成

2022-12-20 10:28  来源:四川在线    王丛林  核动力院  华龙一号  玲龙一号  三代核电  四代核电

这是核电站的“中枢神经”,是保障核反应堆及人员安全的重要系统,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耗时10年自研,实现100%国产。此次发运交付打破了国内核电DCS系统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对核动力院乃至中国核动力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2月12日,成都双流,装载着漳州1号核电机组安全级DCS龙鳞系统的车辆缓缓启动,向着漳州驶出。

这是核电站的“中枢神经”,是保障核反应堆及人员安全的重要系统,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耗时10年自研,实现100%国产。此次发运交付打破了国内核电DCS系统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对核动力院乃至中国核动力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这是核动力院的又一高光时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丛林在现场见证并宣布启运。

在院35年,王丛林经历了诸多历史性时刻,一路参与、见证核动力院发展。

他如何将个人前途命运与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紧紧捆绑?如何伴随核动力院从低谷到高峰?当前,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核动力院已有哪些部署?未来有哪些成果值得期待?近日,四川在线记者独家对话王丛林。

王丛林。四川在线记者 欧阳杰 摄

放弃出国留学,选择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奉献终生

川观新闻:你从1987年大学毕业进院,刚好遇到核动力院的低谷期,一路伴随着核动力院从低谷到高峰。最低谷的时候是什么样?

王丛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建成中国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任务后,核动力院正经历军转民的艰难时期。任务不多,生活艰苦。那时候就是一座筒子楼,每个人的居住面积就十来平米,每天我们只吃两顿饭。

一部分人想着出国、下海,人才流失严重。那时候的年轻人不追星,也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部分人选择埋头学英语,准备托福考试。

川观新闻:你当时是什么状态?

王丛林:我当时也有些动摇。没有任务的时候就尝试考学,基础好加上学习卖力,很快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两条路摆在我面前: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留在院里,继续过眼下清苦的日子。

川观新闻:两难时刻,是什么促使你决定留下?

王丛林:当时,院里一位老前辈把我约到家里。他说,美国的条件肯定更好,待遇也更优厚,但是挣多少钱才算多呢?老前辈说我静得下来,又肯用功,很适合在这一行深耕。那个晚上,他反反复复强调“责任”二字,人要有家国情怀,要追求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一直聊到了凌晨一点多。

从我内心来讲,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很渺小,如果能有所作为,我就很满足了。上一辈人为祖国核动力事业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着我、牵引着我。我从老砖房走出来,脚步异常轻快,当时就决定留下,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奉献终生。

1988年,国内民用核电开始发展,核动力院中标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冷却剂及一回路系统的设计任务,核动力事业迎来转机。我也从科研岗调到了项目管理岗位上,从此伴随着核动力院迎战下一个事业高峰。

从“双龙出海”到四代堆研发,持续发力核电自主创新

川观新闻:民用核电,让核动力院走出低谷,走上发展快车道。过去十年,你们在核电领域有哪些重大突破?

王丛林:首先是华龙一号的诞生。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自主先进的核电技术,美俄法等核电强国占据先进核电技术的制高点。2020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俄法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华龙一号海内外示范工程四台机组已经全部并网发电。


第三代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机组。受访者供图

第二个是玲龙一号。这也被称为“核电宝”,除了可以发电以外,还可以给城市供热、提供工业蒸汽、海水淡化、石油开采等,适用于园区、海岛、矿区等多种场景。2021年7月13日,玲龙一号全球首堆正式开工,最近刚启动了核岛安装工程。未来,我们将形成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双龙出海”的格局。

第三个是CF燃料组件。燃料组件是反应堆的核心,核动力院突破了核发达国家的重重专利壁垒和知识产权封锁,设计制造了CF系列燃料组件,在狭缝中建立了我国的燃料组件专利体系,突破了高性能燃料组件的出口限制。

川观新闻:现在我国的核电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下一个十年,在核电领域,我们还有哪些突破值得期待?

王丛林:首先有一个基本判断,我国核电目前正处于“三代工程化、四代技术攻关”阶段。未来,我们将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一是瞄准现有成熟压水堆技术经济性的优化、先进性的突破和安全性的提升,提升核电建设核心竞争力,承担起双碳目标下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是瞄准第四代核能技术,推动第四代堆型的研发。国际上主流的四代堆技术我们都有关注,比如铅铋快堆、超临界水冷堆等,未来也将在这些先进技术上持续发力,闯“无人区”、攻关卡脖子难题。


王丛林。受访者供图

川观新闻:核动力院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人才高地。你作为一位60后,如何管理、凝聚好现在90后、00后的青年科技人才?

王丛林:确实如你所说,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逐渐步入工作岗位。他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喜欢和他们打交道、做朋友,也经常在上班路上和同路的年轻员工聊上几句,看看他们关注什么、喜欢什么。

他们的成长和生活条件比我们那代人好很多,可以说他们工作的动力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单位给予的事业前景和人文关怀上。我也一直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适合的发展空间,在院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另外,我们也倾听他们的生活诉求。比如大家抱怨露天停车场夏天停车太晒,我们第一时间推进了车棚全覆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