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中国核电的目标从来不是达标,而是做到优秀并且追求卓越。因此,必须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如是说。整体改革行动的推进中,中国核电始终聚焦在科改示范行动、三项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落实等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改革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截至2021年底,中国核电19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到满分100,综合指数平均值和满分机组数全球第一。常规大修平均工期缩短至31.06天,核电群堆大修绩效国内第一。
除了核电产业板块,中核集团在其他领域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行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中央企业所属“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2021年度专项考核结果,中核集团作为12家中央企业之一,所属6户“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考核结果全部为标杆或优秀。据了解,中核集团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打造具有中核特色的国企改革标杆、样板,充分发挥专项工程企业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两核重组 优化企业结构
2018年1月30日,中核集团与中核建设集团重组整合。据中核集团副总经济师、战略规划部主任李光亚介绍,“两核”重组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总部融合,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圆满完成“两核”资产整合。
重组后,中核集团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合理、资源调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呈现高速增长,跻身世界五百强,为央企重组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对促进我国核工业和中核集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动企业重组整合,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的重要途径,两核重组是推动我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
“两核重组形成了一体化组织领导体系,极大提高了我国核工业科研生产和项目推进的能力,极大促进了重点工程建设,且有利于增强我国核工业体系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了布局进一步优化,核工业的体系更加完整,整体实力更加突出。”余剑锋表示,两核重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产业实力、创新实力、品牌实力、管理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两核重组后,中核集团核工业的资产整合和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成为世界率先进入500强的核工业企业,并大幅跃升至364位。
完善体系 多措并举瘦身减压
此外,中核集团落实中央企业压减工作三年收官总结视频会议精神及压减工作“回头看”专项行动有关要求,建立健全“瘦身健体”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压减工作。2016年5月以来,已累计压减存量企业392户,压减比例达46%,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法人户数增长严格受控,取得明显成效。
在完善工作体系方面,中核集团成立了由集团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集团公司-二级单位-成员单位”三级领导组织机构,形成了包括会议机制、月报机制及督办机制等在内的工作机制。实施 “增一必减一”管控原则,新增法人实行法人户数指标事前备案。建设集团公司法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法人户数动态管理。并强化统筹规划,强化激励约束。将压减工作纳入各二级单位年度绩效考核重点任务,对完成任务的给予加分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予以扣分,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年度工资总额并及时兑现。
在协同专项治理方面,建立健全了部门间联动机制,定期协商、协同联动,多种渠道齐抓共管,一体推进“两非”剥离、亏损企业治理、未开展业务境外单位清理等专项工作,压减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提前全面完成“两非”剥离三年任务,超额完成国资委任务。9户未开展业务境外单位已全部停产歇业,已按期清理退出7户,助推防范境外投资风险。坚持“清理退出、持续跟踪、减亏扭亏”的亏损治理三原则,分类滚动实施亏损企业治理,对于长期亏损且无法实现扭亏的企业以及国资委挂牌的重点亏损子企业,坚持应退尽退、应退早退,及时止住出血点、减少亏损源。
在完善制度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完善《集团公司投资设立公司管理细则》,严控设立5级以下公司、非主业公司和境外公司,如需新设需履行集团公司决策程序,严格把住“出生”关;健全授权管理体系,加大对新能源、核技术应用产业设立公司的授权力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授权额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修订完善股权投资管理、后评价等投资管理制度文件,严格审查年度股权投资计划,各成员单位编制形成法人新设、并购年度计划,提前测算年度法人新增需求,实现法人户数有效管控。
注重创新 核电布局蓬勃发展
2021年底,中国核电22台核电机组共有19台机组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满分机组数和比例双双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一季度,中国核电接续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170.99亿元,同比增长22.78%;实现净利润28.84亿元,同比增长53.25%。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驱动,中国核电旗下的五大运行核电基地蓬勃发展,多个核电新项目积极有序开工建设,“核能+新能源+敏捷端新产业”布局日渐清晰,前期开发稳步推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核电运行业绩稳居世界第一,主营收入和利润屡创新高,净利润突破百亿。
“中国核电正处于稳健向上的发展平台期,今日的成绩正得益于以往的规范治理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卢铁忠如是说。
据介绍,“科改示范行动”是国资委、中核集团关注的重要改革专项工程,以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的第一批入围企业——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自入选“科改示范行动”以来,中核武汉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重点保障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集团内项目、60余项自主科研项目的高效推进。建成材料老化实验室,并依托成立中核集团材料老化研发中心。围绕重点技术研发领域、新业务发展领域中遇到的难点、“卡脖子”问题,2020年以来公司分两批共发布了22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此外,中国核电将WANO综合指数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以能力因子94%以上(国内最优)、96%以上(国外最优)作为运行业绩标准,实现对标体系精益化、对标管理可视化、对标提升系统化。在运行领域,中国核电重点开展与美国爱克斯龙公司(Exelon)、中广核两家核电集团的对标研究,关注满分机组数量、综合指数平均分、单项指标先进/优秀/中位值占比等。机组大修方面,每年与美、俄、法、韩机组大修工期对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