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核工业战线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核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王承书就是爱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王承书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华北605所副所长,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她隐姓埋名30余年,用爱国、奉献书写了“永恒的人生”。
2022年6月26日是王承书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王承书先生精神血脉,核理化院(公司)将组织开展“纪念王承书院士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核理化院官方微信平台将连续发布王承书院士纪念文章,讲述王承书院士许党报国、无私奉献的人生故事。我们追忆王承书先生,感受先生以身许国的情怀和风骨,向王承书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王承书和钱皋韵在实验室讨论问题
我自1958 年起,与王承书先生同桌面对面工作将近20年,我们从工作到生活,几乎无话不谈,她对我和我对她,都可以说是相互非常了解。关于她的为人、她的人格,她对自己要求之严、对人之宽容,可以说都是无可挑剔。关于这方面,她的学生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已说了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下面我只回忆王承书先生在工作和治学方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二三事。
王承书先生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她在从事铀浓缩技术这个工作领域前,从事气体分子运动理论方面的工作。钱三强先生请她开拓这个领域,从专业和为人两方面考虑,都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时我们接手的这项科研工作,迫切需要的是先解决铀浓缩技术的工艺与工程方面的难题,还不是基础理论问题。王承书先生参与该项工作后不久,就对她领导的理论组成员提出了一个要求:搞理论工作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更不能满足于推演数学公式,而是必须要做到数学建模结合物理图像,最后能以物理图像来解读理论结果,这样的理论对工程技术的实践才有指导作用。数十年来,她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个指导思想,曾培养了这个工程技术领域中一批这样思考的理论工作者。
我是搞实验物理的,关注的往往是具体数据,试验不成功,就换一个参数条件,有时不免有点随机性。后来我们注意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盲目性,又重视了实验数据对理论模型的反馈作用,避免了理论的局限性,做到了从事半功倍到事倍功半。事实证明,我们在分离膜和气体扩散机研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因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均处于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比较自由的状态。从1960 年起,在短短的十余年内,这些问题先后都得到了解决。现在在有些人看来,这些思想似乎应已顺理成章,可是,在五六十年代时就要求在理论工作方面如此考虑问题,是何等不容易!何况现在也还存在个别科研人员在工程物理领域的理论工作中,只会得出理论结论,而不去或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王承书与钱皋韵在实验现场
王承书先生在工作安排上,一直要求我们能并行工作的任务就不要串联起来干,这不但可以争取时间,而且也是科研工作特点的要求。因为课题之间本来都有内在关联,不可能一刀划清,后一课题的某些结果,可能要修改前一课题的内容,能提前交叉进行,既省时间又省经费。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一些项目,只要一立项,经费就立即到位,我们只要努力提前完成,从未为经费问题困惑过。回想王承书先生的“能并联不要串联”的基于科研规律的工作方法,对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王承书先生对科研论文和课题总结报告编写也要求非常严格,她的首要要求是语法的逻辑性。所谓逻辑性强,即行文中因果关系必须写得准确,过去她在送她审阅的论文报告中,经常挑出有些因果倒置或有因无果的错误语句结构。她批评说,这种错误至少说明你自己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你自己思想紊乱,也许你自认为已经清楚了,那说明你语文的语法不及格。
作为科学论文或工程文件,她还非常重视数据的数量和单位的准确写法,以及对试验结果的必要误差分析。因为科学和工程实践中的数据,大多是非整数,有效位数有限,因此演算结果的有效位数多了有时反而错了,变成无中生有,而位数取少了或未做误差分析,也等于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实验结果的价值。她认为,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或工程师,是不应该犯这些错误的。她的严格要求,甚至连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使我们有时感到是否过于苛刻了,但经历过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训练的年轻科研人员,后来都会深切感受到这种科学态度下形成的基本功会受用一辈子,永远也忘不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