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昔,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述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在述说那份高于生命的事业,是在述说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后来,人们把它们叫做“两弹一星”精神。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后,1965年1月,毛泽东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所有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在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后,都力争尽快掌握氢弹技术。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爆炸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这一惊人的成就背后,广大核工业人付出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氢弹与原子弹有质的差别,所需要的条件更难创造。当时国外对氢弹的技术严加保密,因而要突破它就更为困难,必须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力更生。
1965年9月,于敏等人带领科研人员前往上海,利用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J50计算机,对氢弹原理做进一步的研究。
夏天的上海十分闷热,所有人都睡上下铺,一张床挨着一张床。蚊子很多,也没有空调,大家只能开着窗,不挂蚊帐根本没法睡。办公室也是四五十个人挤在一起办公。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计算,逐步描绘出一幅氢弹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形成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设计方案。这段历史被称为上海“百日会战”。
1966年12月28日12时,在氢弹原理试验场的上空,响彻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广播声。随之,主控站发出了熟悉的倒计时播报:5、4、3、2、1,起爆!几秒钟后火球变成棕褐色,开始形成蘑菇状烟云,直冲云天,宣告着我国氢弹原理试验的成功,表明我国已掌握了氢弹设计的诀窍。
试验成功后,取样作业队的同事还来不及高兴,就要进入爆心进行取样,回收测试数据。他们身着防护服,飞身上车冲向烟云,冲向爆心,冲向各自的回收点,冒着接受大剂量照射的风险,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取出照相底片!
这一次氢弹原理试验,在技术上进一步检验了氢弹的设计原理,切实掌握了热核反应充分发展下的核装置参数,确定了第一颗氢弹将采用全威力空爆试验方式进行。
1967年6月17日上午,一架银白色的轰炸机拉着白烟飞到试验场上空,载着氢弹在人们头顶上盘旋,进入第一圈飞行,进入第二圈飞行,进入第三圈飞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氢弹爆炸,那巨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滚,越滚越大,越滚越壮丽。中国以自主创新的伟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