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提及我国核工业近年来涌现的自主创新拳头产品,背后都会出现同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核电总体研究设计单位,中核工程近年来以科研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为驱动推动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问鼎了中国工业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以及“中国质量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而且主营收入也于2021年成功突破200亿元大关。
“当前,我国正处奔跑在赶超国际核科技最高水平的道路上。作为中核集团乃至我国核工业建设的主力军,中核工程还需快马加鞭、全力以赴,助力我国早日建成核工业强国。”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表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新征程,中核工程已经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引领核能利用发展的科技型工程公司的奋斗目标,因此要以解决“优不优”“强不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供给结构、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藩篱,扎实走好改革的每一步,从而不断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科改”为抓手,打造国家核能创新型号技术“策源地”
今年3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中核工程成功入选,迈上了进一步推动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的新起点。中核工程作为中核集团科技创新主体单位,是我国最早从事反应堆工程和核电研究的设计单位,是核电型号总体院、国家核电研发设计建造的引领者。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实现了核电技术后援、引进/消化吸收、自主设计、自主知识品牌“四级跳”,先后完成了300MW、600MW、1000MW核电站的自主设计,并经历十余年完成自主品牌百万千瓦级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研发,形成华龙一号自主核电品牌,已经完全具备核电自主研发、再创新的能力。
毋庸置疑,中核工程是推动我国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国际科技合作日益严峻的复杂形势,如何才能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助力我国核工业实现赶超呢?深化改革显然是关键一招。
近年来,中核工程积极响应国资委、中核集团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工作部署及具体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开展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经营班子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特别是将优化科技创新机制作为持续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快调整公司研发设计板块工作重心,深化设计板块转型,将主要力量从施工图设计转移到型号研发上来;另一方面,逐步落实一批科研配套激励机制,建立科研工作的容错纠错机制,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科研工作。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核工程成为集团公司首批收益分红激励试点。2021年申请国内专利367项,获授权158项,申请成果转化激励总额近4000万元。
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落实型谱化战略,大力推进实施型号研发和重点工程,“卡脖子”项目攻关8项已取得研究成果并实现国产化。围绕型号研发布局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承担国家部委和集团公司重大专项研究,牵头16项核电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任务和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核电设计与分析软件包NESTOR,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公司总研发投入从2016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超48%。
在完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方面,落实“小核心、大协作”理念,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建联合实验室。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11个联合实验室,在安全壳热工水力、核工程力学、先进焊接与检测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2021年,通过自主投入渠道支持共建实验室科研项目19项,支持额度高达4500万元。
“经过一系列改革,中核工程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科研能力也不断在提高,在核电、后处理、核设施退役、放废处理处置、核燃料、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核心产品研发转化不断加强,基本上实现了以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服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的目标。”中核工程科技部主任刘立平表示,未来将以入选科改示范企业为契机,致力于打造国家核能创新型号技术“策源地”,以型号引领创新,确保核电、核工程产品技术先进,全面实现自主可控,为国家核事业的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改革为引擎,展现核能工程总承包强大优势
3月25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而第1台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于2021年1月30日投运。这意味着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更令人骄傲的是,华龙一号还是世界首个按计划工期推进的三代核电技术。作为工程总承包企业,中核工程功不可没。
2007年12月,依托原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的主营业务和主干力量以及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从事核电工作及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中核工程重组改制而成,截至目前已经承担25台核电机组的总承包任务,13台机组已经投入商运,10台机组获WANO运行指数满分,其中福清核电3、4号机组工程成为核行业内首个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工程项目,填补了核行业工程项目国优金奖的空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核工程参与了ITER组织的TAC1项目,这是中国核能企业首次以工程总承包形式参与国际大型科技设施建设。
然而,在由科研设计院所向EPCS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跨越转型中,中核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创新成为其从无到有、由大到强的不竭动力,这从“P”的变革之中就可窥见。
据中核工程设备成套中心副总经理张成介绍,采购作为EPCS的枢纽,十几年来,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进采购领域变革,通过流程优化进行四次组织架构升级,打造了一支核领域最具规模的专业化设备采购管理队伍。成套中心建立了以项目为中心、以计划为龙头的“一体两翼”矩阵式项目管理体系,正在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成套中心创新开展了量化考核管理,实现精准配置人力资源,动态调配工作任务,激发 基层活力,促进工作效率提升;组织建立公司一级采购管理模式,近三年的公司集中采购率电子采购率均达到95%以上。
在新挑战面前,成套中心继续以“精细化管理年”为引领,主动优化、持续改善,以创新促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成套中心全面聚焦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多项目集约化采购能力,精准施策确保重大专项工程落实、匠心协同提升总包项目管理能力、开拓进取建设“4S”云享服务平台、精益求精开展供应链设备管理降本增效、纵横施治优化设备供应链风险防控体系、锤炼提升打造设备精益管理专业化团队。同时成套中心积极推进供应链安全建设,是中核工程实现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推动力量。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6项目国产化率为88%,华龙一号批量化首堆漳州1、2项目国产化进一步提高到90%以上,20余项重要物项首次在华龙漳州项目实现国产化。随着三代核电产业水平巩固提升,中核工程将进一步牵引带动核能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作为中核工程重要业务板块之一,设备成套中心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通过改革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总承包专业采购优势的逐步显现,成套供货能力也不断增加。”中核工程规划发展部主任贺旭霞随后列出了一组数据,在人员年增长率仅为3%的情况下,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间,设备成套中心合同发标与合同签约年增长率分别为45%与53%。2021年,合同发标计划相比历史发标量峰值540项增加300项;合同签订计划总量相比历史发标量峰值455项翻了近一倍,合同签订的计划项已超前两年的总和;到货计划17.44万件,年增率达到150%。
可以说,经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中核工程已经成功实现了由工程设计向以设计为龙头工程总承包战略转型的新跨越,成为我国唯一同时具备核电、核化工、核燃料等核工业全产业链研发设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充分展现了以研发设计为龙头实施EPC的强大优势。
据了解,中核工程目前已经构建了“公司管总、项目主战、板块主建”的快速作战体系,形成了完备的项目管理标准化制度体系,推行项目管理“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契约化”。创新应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项目管理方法,构建敏捷项目管理体系。针对核电、核化工项目制定四层级359份标准化项目管理程序,推进“六大控制七个零”管理和“1+N”集约化、批量化采购模式,搭建基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EPCS总承包一体化项目管理平台,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活动有机连接成一个整体。积累沉淀了2100余名直接参与总承包项目建设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领域优势人才,为其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核工程产业链“链长”,提供核能工程全寿期服务
“十四五”到来之际,中核工程制定了新目标:打造核工程产业链“链长”,要带动关联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国产化替代,提高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中核工程充分发挥总承包业务模式优势,开展一系列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推进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全面推进产业链自主。
作为大型核能工程总承包和全寿期集成服务商,中核工程致力于打造核工程产业链“链长”,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核能工程前期咨询、核能工程总承包、技术服务、延寿退役以及全过程咨询等核能工程全寿期服务,为国家核能产业的安全运行以及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全寿期一体化服务成为中核工程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和突破点。
围绕这个目标,中核工程北京分公司进行了多次调整变革:2014年10月,成立技术支持服务中心;2017年调整为公司级板块,并更名为“运行技术服务中心”;2021年8月调整为中核工程北京分公司。
当然,每一次调整改革,都带来一次重大飞跃。据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唐涛介绍,2014年成立后第一年,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合同额仅为5千万元,但到2017年改革调整实行板块化运作后,技术服务合同收入实现指数型快速增长,到2021年时已经突破22亿元。
北京分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这与中核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推动改革分不开。中核工程将自身定位为中核集团核能工程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智能化的集成应用工程公司,其中系统性是指具备科研、工程设计、采购、建造、调试和全寿期一体化服务能力。“核电厂、核工程全寿期技术服务为百年大计。”唐涛进一步解释道,从全寿期的角度考虑,核电、核工程建成之后,中核工程基于十多年核电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工程总承包经验,可以提供长达60年的运行和维护技术支持工作以及30年的退役支持服务。
通俗地讲,中核工程将以提供核能工程全寿期“4S服务”为目标,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依托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总承包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基础数据库信息,中核工程技术服务正在实施核工程领域纵向一体化战略,业务已经涉及核电、核化工、核设施以及核燃料处置等全周期环节,正逐步由工程总包向后端在役核能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延伸。中长期技术服务规划和总体解决方案,以及贴身兜底式的业务模式将成为主打。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徐鹏飞表示,问题不触碰是解决不了的,要确保各项举措的落地生根,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决心,这往往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要合上昨天的“功劳簿”,走出今天的“舒适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