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探秘核科学
核科学的世界是神秘的,这里有高深莫测的核专业知识,密码般的数字代号,和一群隐姓埋名的核工业人。核科学的世界又是接地气的,从可以保鲜的泡椒凤爪到医院里的核磁共振,再到机场的安检装置,核科学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角落。那么,核科学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3月10日,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核工业的“摇篮”,中核集团原子能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组和房山区四〇一小学的同学们。来到原子能院的小朋友中,冯文远、陈湘怡和李恩熙都是原子能院职工子弟,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但也是第一次来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
从游览到课堂,从“一堆一器”旧址到核工业科技馆,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核科普知识,主持人鞠萍姐姐、黄炜哥哥和小朋友们一起大手牵小手,走进核科学的世界,共同经历了一趟充满魅力的探秘之旅。
走近科研院所里的文化遗产,致敬功勋精神
“这个地方可是了不起,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呢,它也是我们国家国资委首批发布的12个核工业文化遗产之一。”“这儿有一个说法,叫做‘一堆一器’。”在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前,鞠萍姐姐和黄炜哥哥向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们介绍道。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想要创建自己原子能工业的新中国来说,“一堆”和“一器”缺一不可。
“什么是‘一堆一器’呢?”带着这个问题,小朋友们认真听取了核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员管锋平和退役治理工程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睿之对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和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的讲述。
“它就是一个磁铁。”在一个蓝色的大设备前,管锋平不仅以简单生动的语言向兴奋的小朋友们解释了回旋加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还进一步介绍了它的主要作用和工作原理。为了让小朋友们感到“核”并不可怕,管锋平还取例于生活,向大家介绍核技术的日常应用,小朋友们兴趣浓厚,积极提问发言。“不要谈‘核’色变”,听完讲解后,鞠萍姐姐感慨地说。
而在与回旋加速遥相对望的一幢楼里,坐落着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大楼里还有一个漂亮的大模型,“咱们现在看见的就是反应堆的模型,这座反应堆是利用核能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工具。”李睿之向大家介绍道。“你们猜猜!真实的反应堆有多高?”讲解过程中,黄炜哥哥向小朋友们抛出一个问题。“得有一百米!”一个充满童趣的回答逗乐了大家。“这座反应堆是12米高,差不多三层楼。”小到反应堆的尺寸,大到反应堆的工作原理和用途,李睿之以简单易懂的话语帮助小朋友们认识了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101堆”。
从“一堆”到“一器”的路上,一片环境优美的小树林里,伫立着两位功勋人物的雕像,他们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钱三强和王淦昌。在钱三强先生和王淦昌先生的雕像前,四〇一小学的三位学生代表声情并茂地向大家介绍了两位功勋先辈的生平故事。作为新中国核科学和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们爱国爱党,献身科学,尽职尽责的一生正是“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体现。
被深深感动和激励的鞠萍姐姐、黄炜哥哥和小朋友们向两位功勋的雕像敬献红领巾和鲜花,共同致敬不朽的功勋精神。
一路追寻核工业发展足迹,感悟奋斗力量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里是哪里吗?”鞠萍姐姐说,“这里就是中国核工业科技馆。”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是国内首个系统介绍核科技知识、核工业成就的国家级行业科技馆,它填补了我国行业科技馆的空白,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环保教育基地以及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使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核工业科技馆内,讲解员王蕾蕾带领大家追寻核工业的发展足迹,共同回顾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重要时刻。在王蕾蕾娓娓道来的讲解中,小朋友们聚精会神,仿佛回到那个热血澎湃、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亲历我国核工业开业之石的开采,置身于志愿回国的海外学子人潮,见证“一堆一器”的建成,目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小朋友们认识到,科技研发无捷径可言,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才能勇攀高峰。
如今,随着核能转向民用,“核技术”的概念不再止于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文字,核技术应用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核电技术,为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王蕾蕾带领小朋友们来到一个美丽的大沙盘前,指着里面的秦山核电站模型向小朋友们介绍,“秦山核电站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原型示范堆核电站,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国之光荣。”“我爸爸是修巴基斯坦核电站的工程师!”听完讲解后,冯文远小朋友不禁自豪地说。
再往前走几步,一个白色大模型深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它就是华龙一号的模型。“华龙一号是我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王蕾蕾说,“华龙一号单台机组预计年发电量90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站相比,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600万吨,相当于造林3万公顷,接近北京市海淀区的面积。”在形象的讲解下,小朋友们更加切实地体会到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更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数以万计的核工业人砥砺奋进,不懈追求,共同谱写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答卷。小朋友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路追寻着核工业发展足迹,感受代代核工业人接续奋斗的力量。
遨游于核科普的知识殿堂,体会科学趣味
“如果把原子想象成一座宫殿,那么原子核就像一颗黄豆那么大。小小的原子中,这复杂的结构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王蕾蕾从最小的微粒——原子开始讲起,为小朋友们揭开核科学的神秘面纱。在她活泼生动的讲解下,小朋友们兴致满满,了解到了元素周期律、电子、原子核、中子的发现历程以及背后科学家们的故事。
走过一块块科普展板,小朋友们惊奇地发现核技术不仅可以被用于生产厉害的核武器,还可以在多种领域大展身手。其中,一个利用核技术解谜的故事引起了大家浓浓的好奇心,“光绪皇帝的死因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2003年,中国科研人员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光绪皇帝的头发、遗骨、衣服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他死于三氧化二砷中毒,也就是砒霜中毒。”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在考古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小朋友们对核技术应用产生了新的认识。
此外,在农业领域,核技术可以用于育种、保鲜、灭虫等。在医学领域,核技术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在安保领域的核技术应该是大家最常见的了”,王蕾蕾提示小朋友们,“地铁和火车、飞机的安检就是其中之一。”
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鞠萍姐姐、黄炜哥哥还邀请到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郭冰和小朋友们一起进行了“知识AB猜”的科普游戏。
“地球上的所有能量来自于什么能?”“我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名字叫什么?”“用转笔刀削铅笔会破坏原子核吗?”......在一个个有趣的问答之间,小朋友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学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极大增强了对核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游戏走进课堂,郭冰所长还向小朋友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宇宙星系的相关知识,探索宇宙奥秘,讲解加速器和反应堆对于人们认识宇宙的重要作用,并重点介绍了在“大山深处仰望星空”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小朋友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遨游于核科普的知识殿堂,体会到了核科学的魅力与趣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大手牵小手》拍摄活动向小朋友们展现核工业成就,介绍核工业历史,弘扬核工业精神,普及核科学知识,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小朋友们探索未知,崇尚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助力未来的科技之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