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墨菲定律的“诅咒”,核电公众沟通中的“放大镜效应”

2022-02-18 14:35  

在核电公众沟通中,大众思想上对核电的抗拒,实际上就是源自这种对极小概率事件的恐惧。当这种恐惧在舆论的温床中滋生并蔓延后,极小概率事件就如同被公众放在了放大镜下,在一些错误认知的催化下( 比如混淆了核武器与核电,或者认为核电站都会发生切尔诺贝利之类的核事故,我们可将这种错误的认知比作催化剂 ),变成了公众认知世界里的必然事件,最终使得公众态度从顾虑演变为抵制。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要迟到了,偏偏一路红灯;刚洗完车,就下雨了;你把一片一面涂有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通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简单地说,凡事有可能出岔子的话,就一定会出岔子。这就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本质就是人们对某种恐慌的无限放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和社会障碍,阻碍人的成长或社会的进步。
 
在核电公众沟通中,大众思想上对核电的抗拒,实际上就是源自这种对极小概率事件的恐惧。当这种恐惧在舆论的温床中滋生并蔓延后,极小概率事件就如同被公众放在了放大镜下,在一些错误认知的催化下( 比如混淆了核武器与核电,或者认为核电站都会发生切尔诺贝利之类的核事故,我们可将这种错误的认知比作催化剂 ),变成了公众认知世界里的必然事件,最终使得公众态度从顾虑演变为抵制。
 
一、核电公众沟通中的墨菲定律
 
1.墨菲定律的理论存在性
 
核电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复杂的工业系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方法论”层次的文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里有一段话:“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安全,就某种意义来说,生活中处处有风险。”由于核电知识系统相对复杂,和大众的距离较远,对核电知识的一知半解,让人们认为核电的威胁巨大,核事故或事件一旦发生,对于周边区域而言将会是灾难性的。同时,在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核事故或事件极易被添油加醋地进行恐慌性传播,无形中对公众形成负面印象,最终导致公众产生“核电风险存在就必然会发生”的“墨菲定律”式认知。
 
2.墨菲定律的事实可避免性
 
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只要人们防护有当,冷静做好防护工作,核电危险虽然具有客观存在性,但这种危险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下,都在人类可控范围内。
 
(1)对紧邻核电厂的正常个体成员来说,由于反应堆事故所导致立即死亡的风险不应该超过美国社会成员所面对的其它事故所导致的立即死亡风险总和的千分之一。
 
(2)对核电厂临近区域的人口来说,由于核电厂运行所导致的癌症死亡风险不应该超过其它原因所导致癌症死亡风险综合的千分之一。
 
很幸运的是,经过大量评估,现有的核电厂都可以满足甚至远远低于这两个千分之一的附加风险,即核电危害“理论存在”却可“事实避免”。同时,为实现核电危害的“事实避免”,国家还出台了系列相关的保障核电安全的法律法规,对核电工作人员的操作进行必要的规范。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站遵循中国最新核安全法规要求和国际、国内最高的工业标准要求。有研究表明,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已经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释放,即使发生设计中考虑的最严重事故也不会对场外公众和环境造成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影响。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核电事业起步较晚而具有的后发优势,国际最高标准的安全监管要求,先进成熟的工程设计技术,丰富的安全运行经验,都将有助于我国核电行业高度重视及管控风险,防患于未然,打破核电发展中墨菲定律的“诅咒”。
 
二、墨菲定律的“放大镜”效应
 
1. 科学认知不足造成恐慌放大
 
公众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核电站与核武器联系在一起,认为核电站也具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历史上美国三哩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日本福岛核事故三次重大核事故的发生,使公众对核能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心理和“污名化”的认知。这种对核电“污名化”的认识强化了公众的“核邻避风险”,造成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抵制和反抗。
 
2. 媒体信息爆炸导致传播放大
 
身处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公众很难区分新闻背后的利益驱动,常常会被不良舆论所左右。
 
媒体对风险议题的反应,一种是为了获得受众的关注而对风险进行有意放大,另一种是媒体被迫出现“失语”现象,因此对核电的风险闭口不谈,导致受众对核风险的建构是歪曲的、主观片面的。以上现象使公众对核风险的认知一直是非理性,甚至是错误的。核风险一旦被揭露,因为公众缺乏心理“免疫”能力,将会造成更大的杀伤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3. 社会信任不足造成抵制放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医疗事故、邻避冲突等社会现象的发生,反映出政府正面临着社会信任危机。如果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那么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导致更多的人选择关注负面信息。当核电风险的信息被披露,公众会固执地认为政府、企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而建设核电站,从而加深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甚至认为核电站是政府为了获得政绩、企业为了获取利益、不惜牺牲公众利益的“大型违规建筑”。
 
4.公众邻避态度造成抵制放大
 
公众对核电的焦虑和恐惧是导致邻避冲突的一大原因,也是我国核电发展的一大阻力。Morel(1984)从公众情绪方面研究邻避冲突的原因,一方面,公众认为邻避设施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及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进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另一方面,由于邻避设施兴建的公平性问题,给公众造成心理上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于是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
 
当一部分公众选择将这种恐惧、厌恶的情绪进行倾诉时,他的恐惧情绪也将一并带给下一个个体。而谣言具有强大的趋同效应,受群体情绪的感染,原本保持中立态度或者支持态度的人也会加入群体,与群体保持一致立场,把自己看作受害者,继而从邻避风险引发邻避事件。
 
 
三、墨菲定律的“命门”
 
1.“核电=核武器”的性质错觉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普通大众对核能的最原始认知来自于二战的原子弹,大众普遍形成了“二战原子弹——核能具有大规模杀伤力——核电应用核能——核电具有大规模杀伤力——核电必然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伤害”的认知逻辑。因此,要打破墨菲定律,需要有针对性地扭转公众潜意识里“核电=核武器”的错误认知。
 
2.“0级事件=核事故”的概率错觉
 
由于缺乏核电事业的专业知识,公众容易将核电的危害过度夸大和虚拟化,认为核电一旦开发利用,就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如核安全局关于零级事件的发布,事件本身“无安全意义”,更没有对周围环境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任何负面的影响。但是,事件按要求公布之后,却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甚至恐慌。因此,要打破核电墨菲定律,需要以专业化的知识,消除大众“零级事件=核事故”的错觉。
 
四、打破墨菲定律的技术策略
 
1.已知风险的控制。已知风险是指无不确定性的事项或情况,并能够制定出具体应对措施的风险。
 
2.已知的未知风险的预防。已知的未知风险,前面的“已知”表示事先已经知道会出现哪种风险,后面的“未知”表示风险的影响和发生概率是不确定的,也就是已经识别并经分析的风险。
 
3.未知的未知风险的应对。未知的未知风险是指暂未发现的潜在风险,是不可预估和预测的风险类型。
 
五、打破墨菲定律的沟通路径
 
1. 推动专业知识科普化,降低核电风险虚无的放大性
 
为了更好地消除人们对核电风险虚无的放大性,要加强专家与公众的沟通力度,丰富专家与公众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将专家关于核电的解读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如画册、短视频、小短文等,便于知识的传播和理解,以提高公众对核电风险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专家与公众的点对点沟通渠道,如专家公众号、专家微博、专家咨询热线等,让公众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核电知识,实现从“无知而恐惧”到“了解而认可”的转化。
 
2. 加强核电周边的经济文化建设,改变核能危险的刻板印象
 
为改变公众对核能危险的刻板印象,应当加强核电价值的传播和创设,通过核电周边的经济文化建设,体现核电项目的民众化价值。
 
如苍南项目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的绿能小镇,已成为生态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其理念、规划、特色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3. 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核电项目的透明性
 
为了增加公众对核电的认知水平,在不涉及机密信息的情况下,及时对辐射环境质量、流出物和周围环境辐射监测数据、年度核安全报告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公开信息的探讨和监督,加强核电信息的曝光率,将被动询问转化为主动告知。地方政府和核设施营运单位也要通过问卷或网络调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就事关公众利益的重大核安全事项充分征求意见,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建立协商制度与多元协作机制,改变核电事业的“主客倒挂”
 
消除墨菲定律对涉核公众沟通的影响,提高公众支持度,其关键在于改变当前公众与核电工程部门以及政府之间的主客倒挂关系。
 
对此,可建立基于多元协作机制的公众协商制度,即由政府、企业、技术专家、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组建“多方利益代表大会”。公众真正参与到核电事业当中,改变公众在核电公众沟通中的“输入方”角色,使其也成为核电公众沟通的“输出方”。
 
六、结论
 
核电的公众沟通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何打破“墨菲定律”,切实做到核电公众沟通的真实与虚无的辨别,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与公众的沟通中,应不逃避核电客观存在的风险,用相对理性科学的分析与方法,引导公众建立起科学的认知,避免公众的恐惧和焦虑。同时,应避免核电公众沟通的虚无性,对虚假新闻和谣言及时辟谣,对恶意夸大核电风险的言行进行必要制止,用制度和规范引导人们加深对核电的认识。我们有责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发和利用核电,并让公众充分了解核电之于生产生活领域创造的巨大价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或弥补,对核电沟通中的虚无现象进行必要的规避,尽可能地破除核电公众沟通中的“放大镜效应”。(作者:中国广核集团文剑波 张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