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科普共商共建,双碳双减同频共振”——上海探索核科普新模式

2021-09-27 09:44    国和一号  碳排放

9月25日,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核学会共同主办,以“核能科普共商共建,双碳双减同频共振”为主题的“上海核能公众开放日暨全国科普日核科普联合行动”活动在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举办。


“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非能动设计,核电站顶部的大水箱中的水在冬天是否会结冰?” “核电站有寿命周期,哪些因素制约了核电站的寿命期限? 在寿命周期内核电站建设是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工程?” 这并非核电行业研讨会的现场,也不是核电站的公众开放体验日,而是一段发生在上海中小学生与国家压水堆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之间的对话。

9月25日,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核学会共同主办,以“核能科普共商共建,双碳双减同频共振”为主题的“上海核能公众开放日暨全国科普日核科普联合行动”活动在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举办。会上,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总经理王明弹就上海地区核科普规划作主题介绍,着力构建“人-书-影-物-展”核科普内容体系,打造“点-线-网”全面覆盖的区域核科普生态圈。活动特别邀请了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市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等学校师生代表,签订核科普共建协议。

澎湃新闻从会上了解到,上海具有开展核科普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中国核电的肇兴之地,上海拥有国内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核电产业链,拥有近200家核能相关企业。近年来,上海累计实施核电科研项目总投入达超100亿元,形成专利近3000项,是上海“四个品牌”中“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两大品牌的典型代表。尤其在“双减”大背景下,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正进一步探索优化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行动,助力“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核能的清洁低碳属性已得到国际和国内权威机构的认可。在碳达峰、碳中和新目标下,能量密度高、单机组容量大的核电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选项。据测算,核电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煤电的1%,与水电、风电基本相当,明显低于太阳能发电。以一台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和一号”为例,单机组输出功率约1500兆瓦,年发电量大约120亿千瓦时,可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00万吨、氮氧化物2.1万吨、二氧化硫3.9万吨、烟尘0.5万吨,减排气体量相当于种植1470平方公里森林。

上海核工院始建于1970年2月8日,前身是“七二八工程研究设计院”,曾创造中国核电历史上的多次“第一”。该院是我国首个具有核电站核岛全岛研发设计能力的核电总体设计单位,从自主设计研发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728工程),到自主设计研发我国第一个出口的核电站;从技术支持我国第一座重水堆核电站建设,到肩负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从全面建成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三门、海阳全球首批非能动核电项目,到具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和一号”型号研发,上海核工院为我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贡献了重要力量,具备开展核科普的能力积淀。

在当天举行的“大师讲堂”环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核能总工程师、“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作《我国核电发展创新,助力3060目标实现》专题授课,介绍了我国核电发展历程、核电重大专项研发成果以及核电核能对于“中国3060”目标的贡献和价值。他表示,核能技术在未来30年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网需要更多的存储和智能技术,特别是大型、重工业负荷电网需要水电、核电、火电作为基荷保障。化石能源将逐步淘汰,中国核电装机应该在10%,发电量应占20%以上。

什么是“核”?核电站怎么发电?……这些在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科学技术,如何走入市民百姓家?核科学集合了复杂的物理学知识、工程学知识,是科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普及核科学以及核能利用,对我国整体科普工作大有裨益。据了解,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作为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将在上海市核科技、科普相关政府单位以及上海科技馆的指导下,在中小学校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内部9大领域、36个学科、121个专业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作为AE公司设计建造一体化的业务优势,谋划上海核科普发展方向,构建多元化的核科普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