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烟台,海风拂面,清爽宜人。临海的海阳核能供热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有序推进。项目预计9月进行试压运行,今年供暖季前建成投运,届时,海阳市将率先实现城区450万平方米核能供暖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近年来,烟台市依托超过1000公里的海岸线资源,大力围绕核能推进山东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并在全国率先发力推进核能综合利用,海阳项目正是其中典型。其致力于实现从传统煤炭发电、燃煤锅炉蒸汽、燃煤供暖向零碳综合供能的跨越式发展,从供能源头解决碳排放问题。
记者了解到,未来,烟台市将在海阳成功经验基础上,采用清华大学“长距离水热同产同送”技术,实现“零碳”供暖全覆盖,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山东模式、烟台方案”。
以“核”为基探索零碳供能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南邻黄海,北濒渤海,海岸线长1038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两倍之多。优质的海岸线资源为烟台大力发展核能提供了便利条件。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烟台已于2017年入选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成为全国87个试点城市之一。
“烟台市高度重视核能产业发展,确定了围绕核电项目建设发展核能产业的思路,致力于以‘核能’为基石,积极探索零碳供暖、零碳供汽、零碳供水、碳中和城市等系列方案,实现零碳综合供能的跨越式发展。”烟台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主任张洁非说。
张洁非进一步介绍,目前,烟台已集聚了核电相关企业40余家,并建成海阳和莱山两个省级核电产业园区。“近期,我们根据烟台市区域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绘制了烟台市核电产业招商地图,形成了双碳创新区和两个特色产业园区为主的核电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核电产业链条式培育、集群化发展。”
“清洁能源主导”路径渐明
在大力发展核电基础上,目前烟台正推进“核、风、光、储、氢”五位一体的山东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立足冬季供暖、工业蒸汽、工业用电等能源消费大市实际,统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1870.7万千瓦,包括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在内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46%、发电量占比37%,均居山东省第一。
2020年,烟台全社会用电量564亿度,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量280亿度,占比达到49.6%。“烟台市能源结构正进入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发展路径。”张洁非说。
为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清洁能源示范市,近期,烟台重磅举措频出——出台“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核电产业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清洁能源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动能转换白鹭新能源产业基金,并成立山东省唯一一个区域性产业金融服务中心——环渤海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强化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投资建设。
创新驱动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双赢
高质量发展需以强化创新驱动,烟台亦不例外。“我们高度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力度,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以促进核能等高质量发展。”张洁非说。
具体来看,一方面,烟台以国家核电产业创新技术平台为载体,建立清洁能源企业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核学会、核电研发中心等科研院所、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工业蒸汽、海水淡化、制氢、供暖、储能等能源产品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另一方面,率先实施核能综合利用,实施国内首个商业化清洁供热项目——海阳核能清洁供热工程项目。早于2019年,该项目就开始为海阳市70万平方米区域供热,截至目前已连续供应两年。
据介绍,随着海阳核电逐步建成投运,烟台将在海阳建成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基础上,依托中国核学会和烟台核电研发中心,采用清华大学“长距离水热同产同送”技术,实现烟台地区零碳供暖全覆盖,并开拓“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作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的共赢新局面。
“烟台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未来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继续贯彻‘以资源换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理念,以零碳能源为载体,构建新兴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推动工业领域、居民用电、用暖等民生领域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双赢,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桥头堡和制高点。”张洁非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