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能的开发利用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60多年来,在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我国核能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核强军,建立新中国核工业体系。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随后,成立了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标志着我国核工业建设开始起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老一辈核工业人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建立了新中国核工业体系,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使我国国防实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和平利用,开启核能发展新篇章。
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的汇报时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
经过数年的选型论证、研发设计,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在浙江秦山开工建设,秦山核电厂的建成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被誉为“国之光荣”。后续30多年来,我国核电事业历经适度发展、积极发展和安全高效发展等阶段,核电在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为我国能源安全供给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跨越,核能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核能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核电安全运行业绩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国核电装机容量持续提高,在建核电机组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全球三代核电技术AP1000首堆、EPR首堆相继在我国建成投产,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工程投入商运。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5214.5万千瓦,居全球第三;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约2480万千瓦,居全球首位。2020年,我国核能发电装机占比约2.3%,发电量占比约4.9%。自1994年我国首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以来,我国核能发电量已累计达到2.6万亿千瓦时以上,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21亿吨。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核安全监管、核应急体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核电建设、运行保持了较好的安全业绩,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二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与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规定的性能指标对照,2020年我国28台机组的综合指数为100(满分),占我国核电机组总数的60%,占世界满分机组(83台)的三分之一,核电运行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二、率先实现由二代向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跨越,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
以“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的成功研发为标志,我国核电技术实现了由二代向三代的历史性跨越。“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是在我国核电30年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基础上,充分汲取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研发出的满足国际最新安全要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2015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6号及防城港3、4号机组开工建设。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国和一号”是在引进、消化、吸收三代非能动压水堆AP1000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开发出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非能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型号,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其示范工程已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除了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我国在其他先进核能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自主研发建设的具备第四代技术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已经完成热试,有望于2022年内建成投产。中国示范快堆1、2号机组于2017年、2020年先后开工建设,将为使用MOX燃料的钠冷商业快堆的发展奠定基础。陆上小型压水堆及海洋核动力平台的研发持续开展,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示范工程获得核准。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铅基快堆等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聚变堆研发方面,世界首个全超导大型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不断刷新在1亿摄氏度超高温度下运行时间纪录,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三、自主化、国产化水平稳步提高,核能产业链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攻关,我国全面掌握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保护控制系统和核级焊材、核级密封件等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部分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具备了每年8~10台/套核电主设备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已达88%以上。核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总承包能力持续提升,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保持国际先进行列,成功地实现了多项目、多基地同步建设,全面掌握了三代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多种先进堆型建造技术,具备了同时建造3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
在核燃料循环领域,铀矿勘查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第三代先进采铀技术在北方砂岩型铀矿山获得应用,具备了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铀浓缩离心机实现了升级换代,核燃料加工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各种堆型需要,自主CF3燃料组件完成批量化制造,N36锆合金包壳材料实现批量化应用,MOX燃料元件、耐事故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研发有序开展,乏燃料后处理科研工作积极推进,中低放废物区域处置和集中共享处置共同推进,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开工建设。
四、核能国际合作持续深化,核电“走出去”成果丰硕
核能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俄核能合作不断拓展,2018年6月,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中俄双方签署了田湾7、8号机组,徐大堡新厂址,示范快堆等一揽子协议,项目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总造价超千亿元人民币,推动中俄核能合作达到历史新高度。中法核能合作继续深化,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时指出:“台山核电站1号和2号机组全部建成投入商运,为全球第三代核电站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除台山核电项目外,中法还开展了大型商用乏燃料后处理厂项目和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等相关合作事宜。核能产业链国际合作持续推进,投资建成纳米比亚湖山矿、控股纳米比亚罗辛矿,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核电铀资源的保障能力;中哈合作建设的哈萨克斯坦200吨AFA-3G压水堆核燃料组件厂基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预计2021年内可向我国供应核燃料组件。
核电“走出去”成果丰硕。采用我国自主三代“华龙一号”技术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于2015年、2016年先后开工建设,实现了“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成套出口,国产设备批量化输出,其中“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K2项目已于2021年3月并网发电。2017年11月,恰希玛核电C5项目正式签署商务合同,这是我国“华龙一号”成功“走出去”的第3台核电机组,也是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7台核电机组。2016年9月,中法正式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建设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并共同推进塞兹韦尔C和布拉德韦尔B两大后续核电项目,其中欣克利角C项目主体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拟在布拉德韦尔B项目使用的“华龙一号”技术进入英国市场所需的通用设计审查(GDA)已进入第四阶段。此外,我国企业还积极推进与阿根廷、约旦、南非、土耳其、保加利亚、捷克等国家新建核电项目的投资合作。
再续辉煌,开启迈向核能强国建设新征程。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就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未来40年,包括核能在内的非化石能源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核能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2021年我国已核准开工5台核电机组,5月19日,在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开工仪式上,习近平主席亲自下达“开工!”指令,普京总统亲自下达“启动!”指令,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的建设再次彰显了大国和平利用核能、发展核能的信心和决心。
综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及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2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将是我国开启迈向核能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向“十四五”,伴随着“华龙一号”首批批量化建设项目、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快堆、乏燃料后处理等示范工程的建成投产,以及核能在供热、供汽、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我国在先进核能技术工程验证、关键设备研制、核燃料生产与循环保障、核能产业链自主可控等方面都将取得重大突破,核能强国建设有望取得重要进展。
面向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核能行业将继续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力争早日实现核能强国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2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