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卡拉奇核电站会说话……

2021-06-07 09:43  来源:中核集团    卡拉奇核电站  巴基斯坦核电

如果将核电站放入其建设所处的时间坐标中,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核电站也会说话,她有着自己的时代温度和个性化的语言。她不断输出电流点亮万家灯火,向印度河流域熙熙攘攘的人流讲述中国故事,关于中巴友谊,关于中国核电建设事业的昨天和今天。


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中国与巴基斯坦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再次给巴基斯坦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由中核集团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和恰希玛核电项目,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带一路”的天堂角上。

如果将核电站放入其建设所处的时间坐标中,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核电站也会说话,她有着自己的时代温度和个性化的语言。她不断输出电流点亮万家灯火,向印度河流域熙熙攘攘的人流讲述中国故事,关于中巴友谊,关于中国核电建设事业的昨天和今天。

中核矿业科技:在天堂角见证华龙成长

在地图上是巴基斯坦卡拉奇西边的一个角,翻译成中文,是一个很浪漫美丽的名字:天堂角。中国华龙一号海外的第一站,就建在这个诗一般名字的地方。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中标华龙一号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机组造价咨询工作,随即成立造价咨询项目小组,全力以赴投入华龙一号的建设服务工作。在这个不大不小的“中国村”,留下中核矿业科技人的印记。

天堂角是个美丽的名字,却没有一个温柔的脾气。刚来这里,气候燥热,荒草重生,虽傍着海,却没有海滩该有的样子,这里更像是一片戈壁。巴核项目组在这里与所有人从零开始,吃着地上生草的食堂,晚上伴着虫鸣睡觉,见到蛇也从开始的惊吓后来也见怪不怪。慢慢地,楼盖起来了,食堂也搬新家了,种的菜地也长起来了,还有了新的足球场,最重要的是华龙一号也长大了,中核矿业科技人也是众多见证者中的一个。

中核工程: 最好的时光在这里干调试

2018年6月28日,调试首批人员入场。初到卡拉奇,烈日、黄沙、尘土飞扬。时光记录着奋斗足迹。三年后,华龙一号以新坐标的方式巍峨耸立在卡拉奇。在源源不断地为巴基斯坦输送清洁核电的同时,也见证着海外调试人的奋斗故事。

与环境和身体上的不适不同,最让人难熬的还是来自心理上的愧疚。“家”或许是每个异乡调试人内心的最柔软的地方。全球新冠疫情,原本半年能回家休假的计划一次次推迟,现场坚守的调试人最长已经接近两年没有回家。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压缩在工作间隙的短暂通话里,乡音里,有对家人的关切,对未来的期许,和不在身边的愧疚。

气候条件、语言障碍、风俗习惯,还有远离祖国亲人的孤单……身处海外的调试人都咬牙扛过来了!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的第一站。跨越4000公里,背井离乡的核电调试人相聚卡拉奇,就是为了确保华龙一号机组各状态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临时验收这天,海外调试人又一次见证着月光海外华龙披上的银辉,又一次在阿拉伯海岸边看到了冉冉升出海平面的那轮红日。金色阳光撒向海外华龙的那一刻,那些在异国他乡披星戴月的夜晚,那些曾一起经历的攻坚克难的故事,都成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中核华兴:我在卡拉奇减肥记

去年7月,我怀揣着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飞往卡拉奇的航班,十多个小时的奔波并未浇灭内心的激情。这时的我,还是一个体重160斤的“肉包子”。

在基层班组锻炼时,时常能听到前辈们说:“你呼吸的每口空气,都残留着四十几度的高温。”一开始我还不信。

我每天五点半起床,骑着后轮没有挡泥板的自行车,奔向核岛办公区参加热闹的早班会,然后跟着班组师傅踏入神秘的K2K3堡垒。

进入现场,才深刻地接触到卡拉奇施工现场的环境:厂房里的空气又闷又热,没过几分钟,身上的汗水便开始一刻不停地滴落,感觉每一寸肌肤都黏糊糊的。一想到师傅和工人们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顿时肃然起敬。

每天在这种状态下,有六个小时是跟着班组师傅跑现场,根据图纸看施工、查技术方案、了解核电站构造。班组师傅在核电行业干木工已近20个年头了,每天,毒辣的太阳在他黝黑的脸上勾勒出一道道皱纹,初中还没毕业的他,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背井离乡出来工作。谈及核电时他双眼放光满怀自豪,他说:“核电站就是我的家,能成为一位核电人我倍感光荣。”

不知不觉间,体重竟然降到了140斤,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由内而外的自信,能勇敢地去尝试着做一些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优秀。我也深深体会到,相比于整天呆在办公室,走进班组、融入现场才是最直接的成长。



2020年8月,此时的我已经是一个117斤的小仙女了。在卡拉奇这些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同事和朋友,他们跟我一样,也在为事业艰苦奋斗中认识和升华了自我。

海外华龙一号承载着成千上万中巴员工的心血,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核岛巨人的巍峨。看着高高耸立的双岛,林立的厂房,一想到装料在即,然后就是发电,再就是万灯家火。摸摸我日渐清瘦的胳膊,我在心中暗自思忖着,为了华龙一号的茁壮成长,这一切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核五公司:我为“巴铁”建核电

“吃我们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总觉得特别香!”“一定要让职工们高高兴兴出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回家!”这两句话是黄新亮老生常谈并引以为豪的“工作经”。

黄新亮是中核五公司卡拉奇核电项目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除了搞工程建设,一直以来,他与班子成员一道,把让每一位职工“吃好饭、睡好觉、干好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由于境外工程的特殊性,黄新亮团队面对的最大“拦路虎”,是职工们对绿色蔬菜的渴望。

然而,卡拉奇常年高温少雨、酷热难耐、气候恶劣,可以说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无人区”。草都没有,又谈何绿色蔬菜呢?

为改善职工一日三餐的膳食结构,2016年,黄新亮带领项目职工发扬三五九旅“南泥湾”革命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中国村”住地周边的沙漠开荒种菜。

起初,在没有农用大型机械的情况下,职工们只能用最简单原始的农用工具一寸一寸的耕耘这片荒凉的戈壁。

“南泥湾”建设就这样干了起来,不毛之地逐渐显现生机。中核五公司海外“南泥湾”蔬菜种植基地已开垦田地22块,占地面积约64亩,种植蔬菜品种达50余种。同时合理规划经营畜牧饲养业,饲养鱼、鸡、鸭等家畜家禽,开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

如今的种植基地,已成为海外华龙一号核电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创造性地成为海外青年员工重温“南泥湾”革命精神的实践基地。

职工再也不愁吃不到绿色蔬菜了。黄新亮看着大家吃着亲手劳动得来的绿色食品,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着海外华龙一号工程推进,又一部关于中国企业、核电基地、万家灯火的中国故事正在谱写,它将跟无数“安家落户”的中国设备一起,永久地凝固在这两座伟岸、庞大的建筑里。同时,这两座建筑也将每日坐在那里,一遍一遍无声地将曾经还原,告诉过往的人们,中国的核电建设者经历了怎样的荜路蓝缕,经历了怎样的探索熬煎。他们默默地驻守着巴基斯坦这块热土,为中巴友谊,也为中国核电之花在全球开遍而默默奠基、努力开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