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能这样发展!

2021-03-08 09:57  来源:中核集团    核能  华龙一号  三代核电  核电规划  两会核电

3月5日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特别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3月5日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特别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核能是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重要能源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要选项。

在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背景下,核能如何具体支撑这项国家重大战略的实现?本文对中核集团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核能发展的观点进行汇总,力图剖析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核”力量。

碳达峰碳中和对核能来说是一个利好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这对核能来说是一个利好,但不能简单的划等号。我们不仅要研究提高核电本身的安全性,还要与整个能源结构整体配套相适应,进一步发挥核能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不仅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核工业应有的贡献。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已经多次研究,中核集团将充分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核电加快发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面向“十四五”和中长期,中核集团将充分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核电加快发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核电的基荷能源作用,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推动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批量化、规模化建设,保持核电平稳有序发展,提高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二是加强核工业全产业链体系能力建设,加强铀资源保障供应,推动核燃料循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核电建造运营能力,夯实核电发展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华龙后续续机型研发,加快推进快堆、高温气冷堆、小堆示范工程建设和商业化推广,加强先进核电、新型燃料、新材料的研发,推进核聚变等战略前沿技术攻关。

四是积极拓展在核能供热、供汽、制氢等多种领域的工业应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面向世界加快“走出去”步伐,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自主核电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推动核科普常态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在实现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核能作用日益凸显。核能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减排承诺和清洁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制约我国核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众沟通,如核科普效果欠佳、核能发展正当性缺少立法保护、涉核信息易向负面发酵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推进公众沟通,推动核科普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要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面,比如核科学系统知识要进入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同时,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核科学素养,将核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

核能多用途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落实“30·60”目标,能源供应领域是重要的突破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9年底供暖总面积211亿平米,城镇集中供暖面积141亿平米,目前98%以上采用燃煤供暖,按照一个供暖季每平米排放64公斤二氧化碳测算,我国一年因供暖产生的碳排放将达到13.5亿吨。供暖需求、特别是城市集中供暖需求仍未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成为制约我国碳排放指标的一大重要因素。寻找一个可靠的、适宜于大规模供暖的清洁热源方案,成为缓解我国冬季空气污染、降低碳排放目标而亟需解决的问题。泳池堆是中核集团在核能替代燃煤方面的一次积极尝试。一座40万千瓦“燕龙”泳池堆,可以为30多万人口供暖,每年可替代32万吨燃煤或1.6亿立方米燃气,减少排放烟尘5000吨,减少灰渣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5000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1600吨,真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当前,核能作为零碳排放的能源供给形式,正在从原有单一电力供应转向多领域多用途应用拓展。除了核能供热,核能在工业供汽、海水淡化、制氢、同位素生产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太空、深海、海岛等特殊场景中,核能还具有清洁高效、可持续性强、多形式供能等独特优势。

加快核电建设助力拓展低碳

能源新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核能作为低碳能源,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基荷电力稳定、单机容量大、占地规模小、长期运行成本低、核燃料易于储备、可有效提高能源自给率等优势,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IAEA预判,只有增加核电利用,未来全球才有可能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数据显示,近年来核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持续增强,2019年,全球核电总发电量达2657太瓦时,贡献了世界约1/3的低碳电力。而核能对低碳电力的贡献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核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

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具备了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快速发展核电的能力。但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不匹配。

一是要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保证稳定的年开工量。争取到到2025年,核电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6%;到2035年,核电在运规模达到1.8亿千瓦左右,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接近目前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所有核电项目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应电量消纳政策,确保核电承担基本发电负荷的调度地位始终得到保证,以保证核燃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要加速推进核能新应用,围绕“核能供热”这一核心,中核集团正在积极做出努力,致力于用核技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驱散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真正将国家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核能是兑现减排承诺的主力军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低碳是核电作为能源的突出优势。核能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核电是未来新增非化石能源中最具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兑现减排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考虑铀矿采冶及核电站退役治理后,核能依然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核电帮助降低了二氧化碳的长期排放增加速度,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与多元化、平衡的理想能源结构相比,现实情况则是我国核电占比偏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这段时间,全球来看核电发电量占比在10%左右。对我国而言10%到15%的比例是比较合适的,但目前不到5%。作为一种基荷电源,核能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战略》,强化核电发展顶层设计,统领我国核电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规划,批量化建设自主三代核电机组。

低碳排放新能源是重要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中核集团除大力发展核能外,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地热能,其勘查开发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国资委已批准将地热能列为中核集团的主业范围,这几年,在中国核电等单位的支持下,核地研院持续在西藏地区开展地热勘查工作。2020年10月,取得了高温地热资源突破,在437米深的钻孔中发现了温度超过185度的地热资源,井口压力也很大,可直接用于发电使用。

地热能极其稳定,不像风电、光伏等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但当前现状是国家并未像对待风电、光伏那样给予地热发电相同的电价支持,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地热开发的积极性,导致地热资源勘查程度不足,从而影响了地热产业发展;同时,地热矿产资源费用的征收也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地热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参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在西藏地区实施地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同等电网价格。

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要求

气候变暖正成为人类的巨大威胁。气候变暖被国际公认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我国将努力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国际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积极践行国际承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共有23台在运机组,6台在建机组,发电累计11424.3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45697.5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13901.1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427.29万吨;减少氮氧化物1713.65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造林近300万公顷,面积可以覆盖2 个北京市,为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绿色核能的力量。1公斤铀235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 2700 吨标准煤、1700 吨原油。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厂每年需要补充核燃料仅30吨,而同样容量规模的燃煤机组年耗煤量约 300 万吨。与燃煤电厂相比,核电厂运输燃料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台“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 116万千瓦,每年清洁发电近 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 100 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