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核集团党组中心组召开2020年第四次专题学习研讨(扩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罗琦院士,首席专家代表邢继、苏学斌,科技带头人代表杨红义结合实际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为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予以刊登。
对新时代核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琦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划时代的,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科技创新再次被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兴衰、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战略高度。这是继1960年代“两弹一艇”时期毛泽东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之后,中央领导人再次对科技创新作出明确的、重要的、高屋建瓴的指示。核工业创建65年和原子能院建院70年来的实践证明,核科技发展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两弹一艇”时期,核科学技术实现大发展,创造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面向未来,我们作为核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快核科技创新步伐,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创新工业体系,实现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安全稳定,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时期巩固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结合对当前核科技发展的思考,我讲七点想法。
一是加强核科技发展的顶层策划。今后,在集团公司“十四五”规划的专业分类指导下,原子能院将面向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加强对未来十五年发展的顶层策划,积极推进原子能院雄安分院和嘉峪关基地建设,统筹谋划并布局一批核科技基础研发大科学装置和重要试验平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核科技创新能力体系。
二是加快推动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一是以核动力技术问题为导向,推动实施国家动力专项工程;二是以材料性能优化、抗辐照加固、核安全和探测监测等领域的重大基础问题为导向,推动实施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工程。
三是加强有组织性的创新活动。我们要在发挥由好奇心驱动自由创新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创新,进一步推广国家重大项目驱动方式。何谓有组织性创新:创新不能仅靠灵感突现,应该有方法、组织和文化的支持。当企业拥有一群富于“系统性创新”能力的人才后,“组织性创新”能力可以保证企业充分挖掘员工个体的创新能力,因此,“组织性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源泉之一。实践表明,很多企业创新能力的瓶颈并非出现在个体上,而是出现在制度和文化等组织因素上。
四是推动再建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原子能院将继续深入推进包括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与放射性计量等八大学科建设,在目前已经拥有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力争再建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五是布局一批颠覆性前沿技术。
六是进一步重视人才培育和使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而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原子能院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建院70年来,有7位“两弹一星”元勋曾在原子能院创建功勋,有60余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从原子能院输送出去的各类科技骨干人才一万多人。今后,原子能院将继续以科技、技能、管理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实施创新人才专项工程“龙马计划”和“精英扬帆”科技人才赴海外研修培养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强人才特区建设,补足领军型创新人才“短板”,为我国核科技发展储备人力资源,赢得主动权。
七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要求,在集团公司和院的制度框架内,遵循“利益共享、合作多赢、信息公开、集中管理”的原则,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原科”公司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华龙一号技术未来的发展
中核集团首席专家 邢继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核电品牌,未来技术到底怎么发展?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和后续工程建设的经验反馈来看,如何提升华龙的经济性,使它在几个不同核电机型或不同的新能源形式里面更具竞争力,是今天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研究。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很快就要投入商运。示范工程充分验证了华龙设计。在华龙设计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创新,通过示范工程的运行,就对华龙设计核心的技术,特别是系统的设计技术进行了验证。我们在保持华龙现有设计方案,也就是在系统设计纵深防御的安全系统的配置方案,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依然有改进经济性的巨大空间。这个空间体现在如何减少华龙的工程量,从使用的材料、施工的难度等方面,加以优化和改进。这是我们下面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看到从福清到漳州到海南,都在经济性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在筹划一个更大的改进,让工程量大幅度减小。这样的话即便在系统配置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短期之内依然有望能够实现经济性的大幅度提升。
有一个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压水堆核电技术是最有可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引领的一个领域。我非常赞同这个结论。因为我们现在虽然技术还不是国际上最好的,但是要看到发展的势头在国际上是最好的。在几十年华龙研发的过程当中,中核集团几个骨干的设计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体系,同时在基础能力上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创新。华龙技术未来的发展我认为不应该追求在某一个单项上面实现技术突破,而应该全面融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工业技术方面的任何一项大的突破,我们都要去看看是否能够为我们所用,来带动核能技术的发展。
华龙后续项目的研发计划其实并不是聚焦某一项。我们实际上是在全面对接目前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去全面重新构思华龙一号。习近平总书记讲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华龙未来要实现全面的突破,实现在技术上面的领先,同样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研究问题。所以我也建议要加强在核能领域技术的重点实验室的布局。现在我们条件非常好,与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我们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回过头去把历史上没有搞清楚的东西搞清楚,这并不是一件不可逾越的难题。只要我们肯这样去做,我相信会在短时间内就具备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我们非常有信心,也已经做好准备。
激发科技新动力
勇攀天然铀高质量发展新高峰
中核集团首席专家 苏学斌
如何加快解决天然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如何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们进行了以下五点思考。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我们将运用系统工程思维方法,以建设千吨级铀矿大基地等重大项目为牵引,实施兴铀科技工程,突破以智能高效为标志的第四代铀矿勘查采冶技术,打通从技术到工程的“梗阻”;我们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加快铀煤协同开发,推进大数据、5G、北斗等技术融合,建成单线千吨级智能化地浸铀矿山;我们将集中力量解决生产经营中急需的科技问题,提高铀资源利用率,降低铀矿勘查开发成本,加快无岩心勘查、探采工程一体化的研究,逐步实现南方硬岩高效采矿,北方砂岩智能开发;我们将集中力量加快海外铀矿高效开发,深化国际铀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合作,为相关铀矿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是加大基础前沿研究,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铀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一个矿一个特点,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能够“攻得下,用得上”,必须在找大矿、找富矿、找经济可采铀矿中,逆流而上,爬坡迈坎;建立更先进的铀矿开采理论和方法,把更多的“不可采”变为“可采”资源;探索新型高效提取与清洁利用技术,在非常规铀资源、特别是吨级海水提铀等颠覆性技术中攻坚克难,尽早推进中试验证,制定国际标准,抢占天然铀技术发展的新高地。
三是加强先进对标、联合创新。我们将通过对标世界先进,把握正确的科研选题方向,把“卡脖子”技术列为下一步攻关重点。我们于2019年收购了世界第四大铀矿——罗辛铀矿,正在充分借鉴吸纳罗辛铀矿的先进技术,用国际领先的水平,推动我国铀资源的发展。我们正在加强与力拓等国际一流矿业公司以及知名企业对标,通过引进创新,将有望突破相关超大矿床开发世界级难题。我们将以更加开放姿态加强协同攻关,与中国科学院、地矿高校、有色金属等院所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商共享的创新联合体。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院所布局结构。深化中国铀业所属科研院所改革,克服分散、低效、重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天然铀、综合矿业、地矿延伸产业三大高水平研发平台,实现天然铀产业科研、设计、工程一体化融合。树立全球视野,面向市场,依托现有十家科研院所,重点推进铀矿勘查采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共伴生资源清洁利用等领域的国防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海外研发基地的建设,打造智慧院所和智慧矿山。
五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希望集团公司也能够优化项目申报机制,精简项目管理,给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自主权;通过建立科技创新风投基金,加大科技孵化器扶持力度;讲好成果转化“故事”,建立成果转化平台,鼓励科研骨干持股、参股;建立合理高效的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树立以品德、能力、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新评价标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从新时代科学家和核工业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发创新主动性,为天然铀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源泉。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反应堆工程技术创新发展
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 杨红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精神重要性的论述,以及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紧迫要求和殷切期望深深触动着我。我结合自身从事的核反应堆技术创新工作,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谈三点体会。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精神的论述高屋建瓴,鼓舞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反应堆工程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体系,涉及到先进材料、燃料、中子物理、热工水力、设备、工艺和控制等多个专业,先进反应堆型号往往需要克服各个专业多种技术难题才能有所进步,研发任务复杂而艰巨。每当科研团队遇到技术难关时,我能深深感觉到精神力量对他们的激励以及强大支撑。“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是激励广大科技人员攻坚克难的法宝。正是在这些精神的孕育和感召下,我们的核事业中走出来了以钱三强、王淦昌和徐銤为代表的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科学家。
第二,爱国精神是激励我们核科技人员攻坚克难的精神灵魂。爱国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重点阐述的科学家精神特质之一。原子能院的几代优秀科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无不闪现着爱国主义的光芒。钱三强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冒险回国,王方定等科学家在简陋工棚制备点火中子源,徐銤等科学家一生只干好一件事始终不放弃。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也紧跟着老前辈的步伐,就在我工作的堆工部就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年轻科技人员的感人故事。快堆设计所堆芯室室专家杜爱兵负责快堆的燃料研发和设计,今年初突然查出得了肺癌,经过治疗后身体非常虚弱,但因后续力量暂时还无法挑大梁,这位同志就坚持上午治疗、下午上班,竭尽全力确保重大科技任务后墙不倒。快堆条保试验项目经理于金龙手臂骨折,医生要求休息三个月,但由于他所承担的任务及其紧迫,因此仅仅休息了一周,就打着绷带吊着胳膊回到了岗位。还有几位年轻人负责电加热调试试验,因所在厂房是老旧库房改造,无空调设施,且台架高温达数百度、该试验还要求穿戴全身防护服,当时正值酷暑,他们在近40度的高温下每天咬牙持续工作数小时,最终提前完成了所有试验任务。
第三,创新精神是核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引领发展、超越发展的制胜法宝。我本人主要工作在液态金属冷却快堆技术领域,无论是开发钠冷快堆,还是推动铅铋快堆的发展,无不使我深深体会到敢于创新的重要性。2013年我们开始研究六十万千瓦示范快堆方案,面对功率比实验快堆大三十倍的示范快堆,如何确定其堆芯、主热交换器出入口温度等主热传输关键参数?能否直接采用中国实验快堆的数据?这是设计一个反应堆的最关键的步骤。我们没有轻易放弃探索,而是从技术上建立全厂热传输系统分析模型,进行大量优化分析寻求参数范围,结合可运行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目标优化确定了示范快堆的总体技术方案。最终我们确定的反应堆入口温度比实验快堆低2摄氏度,从而获得2度的安全裕量。区区的2度,代表着我们对钠冷快堆系统热传输和动力转换系统、以及反应堆物理与安全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发展。这不仅仅使我们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也坚定了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