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70年峥嵘 续新时代华章 ——纪念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院70周年

2020-09-28 09:55  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工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建成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建成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七十年里的核心引领和重要支撑。

七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前行。七十年来,几代原子能院人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艰苦创业,到跨入原子能时代的快速发展,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到迎来“两弹一艇”以来最好的机遇期,谱写了我国自主发展核工业的辉煌篇章。

核之源起 为国铸器

原子能院旧址 东黄城根甲42号

创建于1950年的原子能院是我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是支撑国家核科技和核工业发展重要的科学思想库、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库,被誉为我国核工业的“摇篮”和“中国核事业的发祥地”。

建院初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原子能事业开拓者们艰苦创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核科学技术骨干,研制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核科学技术的重要学科。

1955年初,我国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回旋加速器。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完工,一座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在田野上拔地而起。“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跨入原子能时代,也为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一堆一器”完成历史使命,先后于1984年和2007年光荣“退休”,201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

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原子能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了关键材料生产、点火中子源的研制、氢弹理论探索、中子测量、核反应数据测量、核潜艇动力堆设计及验证等多项科技难关,为“两弹一艇”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合影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原子能院响应时代的号召进行二次创业,不但开展了基础科学研究,完成了国家指令性任务,还进行了重水反应堆改建以及串列加速器、钴-60强辐照实验室、百万次计算机等大型设施建设,开辟了核安全、加速器、强激光等新领域的研究,开发了放射性医用同位素、工业用放射源、微型中子源反应堆、辐照技术、核探测技术等一批支柱性民用产品和技术,开展了反应堆出口的对外工程和面向核电站需求的核电技术服务。

 

“四大平台”

进入21世纪,以“四大平台”——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科技创新设施相继建成投用;核材料、抗辐照加固等国防技术创新中心,核数据、计量校准等国防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能源快堆工程中心等陆续挂牌,建设形成了原子能院在新时期的核科技创新体系。

作为中核集团科研重点单位,原子能院承担了数量众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并在其中肩负技术总体责任或发挥技术源头作用,对支撑我国核力量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为魂 人才强院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自诞生之日起,原子能院的血脉中就流淌着创新之血。七十年来,原子能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为“两弹一艇”技术攻关、核能开发及核技术产业化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七十年来,原子能院几代科技工作者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近2000项,专利授权近2000件,并研究开发了以同位素与辐射技术为主导的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原子能院拥有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此外,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同位素分会、核物理分会、核化工分会等,以及北京核学会、核工业研究生部、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均设在这里。

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原子能院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工程性的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在国家核科技发展战略中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

为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院举办科技人才赴海外研修选拔座谈会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七十年来,原子能院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的核科技人才,为核工业系统及系统外单位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业务骨干,走出了一条“人才强院”之路。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原子能院建功立业;先后有68位两院院士在原子能院学习或工作,由此派生或援建了10余个核科技骨干单位,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如《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书中所说:“原子能所这个基地在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

68位两院院士曾在我院学习和工作

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此,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曾强调:“核科技创新的基石地位从未动摇。”原子能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核工业发展需求,坚持“国家核科技研究基地”和“中核集团公司研发中心”两个定位,以“四大平台”为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同位素技术、测量与分析技术、辐射安全和电离辐射计量这8大学科,继续开展核基础及共性技术、先进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发,并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底,原子能院“人才特区”建设方案成为中核集团首个获批的方案,也为原子能院人才体制改革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人才特区工程主要依托原子能院科研平台、项目任务、技术水平、学科体系、开放交流等优势,通过系统实施科技人才工程“龙马计划”、海外引才工程“凤凰计划”、技能人才工程“蓝翎计划”、管理人才工程“百灵计划”这四项重大人才计划,持续加大人才资源配置,优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努力建成一支与原子能院近中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相适应、与中远期发展战略相衔接的较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原子能院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开发核能 产业先锋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一个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原子能院已初步形成以放射性同位素制品及技术、反应堆和加速器与辐照技术、核探测成像技术及系统集成,相互配套支撑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格局。其中,原子能院在快堆工程技术、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洁净能源等领域成绩卓著,对我国大力发展环保、清洁的核能,改变能源结构,满足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核能的发展,核电站核燃料后处理问题备受关注。通过多年积累,原子能院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核工程设计、验证试验设施、核安全分析及评价、反应堆燃料组件堆内考验及辐照后检验、化学工艺与三废处理、核保障、启动中子源、电离辐照计量校准技术等领域的核电技术研发与技术支持体系,将为核电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服务。

进入“十三五”,原子能院确定了以“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产业模式,陆续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搭建了成果转化平台——原科公司,实施了一批成果许可项目,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原子能院为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外部资本共同设立了成果转化基金,取得了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资格,入驻房山区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园。

目前,原子能院已签署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并惠及科技人员兑现现金奖励和股权奖励;高能辐照加速器项目作为中核集团首个科技人员持股的成果转化项目在院落地,院以技术作价入股,成功吸引外部投资。

北京原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

面向未来,原子能院将开展“特种材料、特种动力、示范快堆、先进燃料、反应堆退役、强流质子加速器”六大科技工程,构建“放射性束流应用研究中心、先进研究堆应用中心、安全研究中心、快堆研发中心、后处理研发中心、加速器研发中心”六大科研平台,拓展“辐照加工、同位素制品、加速器产品、安检产品、核电及退役技术服务、能力配套产品及服务”六大产业发展,努力构建高效的研发、设计、产业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

初心如磐 永远向党

回首七十年历史,原子能院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证明,原子能院是一支党领导下的坚定的科研队伍,原子能院的命运与我们的党休戚与共!

截至2020年9月,全院共有党员2700余名。在党建工作方面,原子能院确立了“紧密结合、高度融入,发挥优势、坚强核心,重心下移、贴近基层,团结务实,清正高效”的党建工作方针,树立了“抓好党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营造和谐”的党建工作理念,总结了“量化管理、进度控制、实现目标”的党建工作方法,提炼出“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〇一精神”,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和制度体系,形成“学雷锋树新风便民服务示范日”、“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等特色品牌活动,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

院举行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

走过七十年发展之路,原子能院面临重大机遇,也将应对重大挑战。越是在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关键时刻,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原子能院人的价值追求,也是行动指南。未来,原子能院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全院党员干部以主题教育为新起点,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从严从实做好各项工作,把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到提高政治站位、完成重大任务的责任担当、加快科技创新的紧迫意识和深化改革的主动作为上,把初心变成科技兴核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决心。

坚定改革 蹄疾步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部门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原子能院作为有着七十年光辉历程的科研院所,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正在通过科研、产业、薪酬、后勤等方面的改革,勇于向自身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力图在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

院举办第三届科技创新论坛

2019年,为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关于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意见,原子能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改革方案,并根据改革实践和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持续深化改革以来,全体干部职工锐意进取,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活力、创新动力、成果效益得到充分激发。

未来,原子能院将以实现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以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为重点,以实施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重点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研产结合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等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

回首七十载,不敢忘报国。抚今追昔,原子能院核基础研究更有底气、核技术产业应用更有锐气、核科技创新后发赶超更有志气。根据规划,原子能院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创新体系,部分技术领域实现并跑;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总体并跑、局部领跑;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全面领跑。

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子能院人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强核强国”神圣使命,努力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服务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执行力,助力实现中核集团“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努力实现“强院梦”,丰富“中核梦”,助推“中国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