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原子能院建院70周年,一路走来,原子能院风雨兼程、与国同心,历经蜕变、初心不改。其间既饱含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时刻;既洋溢着自主创新、奋发图强的主旋律,又体现出开放办院、合作共赢的全球视野。原子能院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当代科学精英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本栏目将陆续推出院史故事,尽管远不足以反映全貌,却可管窥原子能院的成长历程。
两次报告和一次采访
1953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所长钱三强率代表团赴苏考察,并在回国后向国家计委作了汇报。钱三强应彭德怀之邀到中南海讲课时,再次汇报了有关情况。此外,他还接受了中宣部的采访。根据中宣部对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我国已有数十位科学研究人员开始了关于原子弹的初步研究;国家计委也反映了钱三强与苏联科学家的谈话;加上关于广西发现铀矿物的报告,最终促使毛泽东下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心。
进入1953年,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那时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钱三强萌生了赴苏考察的想法。苏联重视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发展很快,考察苏联科学研究院的机构设置、科研方向、资金和人力配置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953年2月,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抵达苏联访问
1953年2月24日,以钱三强为团长的苏联考察团乘中苏国际列车,沿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考察团汇聚了26位我国造诣最高的各科科学家,如数学家华罗庚、天文学家张钰哲、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建筑学家梁思成、语言学家吕叔湘等。3月5日,考察团抵达莫斯科。
关于考察领域,中方早已向苏方提出。钱三强认为,其他方面苏方会允许深入了解,唯独原子核科学技术是敏感领域,苏方可能有所保留。不出所料,日程里并没有安排参观原子能方面的研究结构。钱三强认为不能没有,及时通过驻苏大使并经中央领导批准后,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参观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机构和设备。
苏方安排了钱三强等少数几人参观了在杜布纳新建的原子核基础研究实验中心。陪同参观的是上世纪30年代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工作过的实验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宇宙线和高能物理专家斯柯别里岑。
钱三强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近代物理研究所,以及正在准备开展的工作。交谈中,钱三强问道: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提出要迎头赶上的口号。在原子核物理方面,我们需要一台回旋加速器和一座研究用核反应堆。不知道苏联能否在这方面给予帮助。”
斯柯别里岑回答:
“我理解您的需要。对开展核物理研究和有关的实验研究来说,它们是不可少的。你们想从苏联引进回旋加速器,我想问题不大……关于反应堆,这需要政府间达成协议。因为这涉及核燃料,而核燃料是国家严格控制的。”
回到北京,钱三强向中科院党组汇报了苏联之行,详细讲了他与斯柯别里岑的谈话,并说明了回旋加速器和研究用反应堆在开展核物理实验研究上的重要性。按照院党组意见,钱三强向国家计委主任高岗汇报了相关事宜。高岗肯定了发展原子能技术的重大意义。他同时表示,由于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上很紧,再增加项目是很困难的,不过一定会向中央汇报钱三强反映的情况。
1954年,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率中国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观看核爆炸试验。临行前,他请钱三强给代表团高级将领们讲讲原子弹的有关知识。8月20日,钱三强到中南海永福堂,从什么是原子核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原子弹的原理和构造。彭总和他一起吃饭时问:如果中国要制造原子弹,该怎么做?
钱三强回答: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台回旋加速器和一座实验性反应堆,用以开展核科学实验研究,为建设核工业和研制核武器作技术上的准备。
彭德怀听得很认真,全部的讲话被一一记在本子上。
与此同时,中宣部科技处三位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来近代物理研究所做调查研究。钱三强接受了采访,反映了关于大力发展核科学研究,加紧人才培养,在较短时间内建立我国核工业,研制原子弹的建议。中宣部科技处根据调研情况和许多科学家的意见,向中央写了大力发展原子能科学技术的书面材料,为中央及时决策起了促进作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作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