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原子能院建院70周年,一路走来,原子能院风雨兼程、与国同心,历经蜕变、初心不改。其间既饱含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时刻;既洋溢着自主创新、奋发图强的主旋律,又体现出开放办院、合作共赢的全球视野。原子能院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当代科学精英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本栏目每日讲述一个院史故事,尽管远不足以反映全貌,却可管窥原子能院的成长历程。
01 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诞生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近代工业极为薄弱,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科学非常落后,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事业发展。1950年5月19日,原子能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华夏沸腾。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科学院下设一厅三局,办公厅、计划局、编译局、联络局,钱三强被任命为计划局副局长。
计划局的首要任务是调整研究机构,经广泛调研和讨论,决定将科学院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24个研究所的基础上,合并为18个研究所。其中包括4个社会科学研究所、14个自然科学研究所,而在14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中,近代物理研究所排在第一位。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也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
经过一系列筹划准备,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9日正式任命吴有训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半年后,吴有训于12月26日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并于1951年3月辞去近代物理所所长职务,钱三强继任所长。
吴有训
钱三强
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就在北京东黄城根甲42号办公。黄城根也被称作“皇城根”,是皇城(紫禁城)两侧沿着皇城走向的街道。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以后,皇城城墙逐渐被拆除,“皇城根”也随之改成“黄城根”,并一直沿用下来。
东黄城根甲42号是原子能院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选定研究方向、聚集力量、创造条件、培养人才,让核科学技术在中国扎根,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百废待兴的时代,近代物理研究所成为了分散在国内外我国核科学家聚集的中心,核事业如磁石般地吸引了科技工作者,在此开创了从零开始的核科学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