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吗?”“累。”
“苦吗?”“苦。”
“还要在这里干下去吗?”
“磨砺才是成长最好的打开方式!”两名新员工陈宇和朱晓龙的回答斩钉截铁。2019年8月,离开安逸的校园不久,他们加入了这个还只有4人的大明路项目团队。
刚进场时,中核华兴机械化公司大明路项目的场地阶地起伏,坳沟纵横。伫立在落日孤烟里,这段糅合着汗水与泪水的青春时光于他们而言独此一份。
01
“这个项目可以算是公司目前地质及周边环境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桩基项目了。”“80”后项目经理王思嘉略带自豪地说道,一开始进场作为项目主心骨的他,心里隐隐夹杂着几分忧虑。虽然他有着丰富的核电和民用项目管理经验,但面对这个项目的高难度桩基施工要求,他和眼前的这些初出茅庐的新员工一样,都是第一次“吃螃蟹”。
大明路项目基坑面积2.3万㎡,周长640m,地下室四层基坑开挖最深-22.4m。项目部三面环路,紧邻大明路、窨子山路和原大校场机场铁路线,距离基坑边界最近仅2m。基坑西侧为南京地铁3号线大明路站及大明路站—卡子门站运行区间,距离基坑边界普遍距离约17m,其中大明路出站口距离基坑边界仅14m。
“能参与这种项目建设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干完这个项目,以后面对其他基坑支护项目难题就都能游刃有余。”尽管王思嘉自己心里还犯着嘀咕,但他依然为这个仅有6人的项目团队加油打气。
02
时不我待,项目团队与时间赛跑。“那段时间经常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不敢有一丝懈怠。”新员工陈宇说。技术和施工方案完成后,项目部邀请设计院和专家进行可行性联合论证,“有的时候,为了一个细节问题,大家开论证会甚至连饭都忘了吃。”
项目最终确定以围护桩和三道(局部四道)混凝土内支撑的基坑支护形式,在临近地铁一侧采用195根钻孔咬合桩支护,其余部分采用316根旋挖桩、90根高压旋喷桩以及354根三轴搅拌桩填充支护,桩总长度超20000米。“面对如此复杂和大体量的基坑支护工作,一开始大伙儿的心里其实都没底。”王思嘉搓了搓手,接着说道,“我们都是不懂就问、刨根问底,必须要确保所有步骤和工艺烂熟于心,为此有时候一天要给设计院和专家打数十个电话。”
为让新员工尽快成长,项目团队挤出时间办起了学习培训“微课堂”,由两名新员工学习各项法律法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内容,再轮流为团队授课。“光是授课还不够,大伙儿还会就授课内容一一提问,一直问到我答不出来,就让我拿着规范去现场,一来可以自己找出答案加深记忆,二来也能检验现场施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新员工朱晓龙说道。
03
临近地铁车站作业要优先考虑地铁运行的安全,项目团队最终选择在临近地铁一侧采用噪声低、振动小的钻孔咬合桩,桩与桩经过硬切割后,互相嵌套咬合,起到较好的支护和止水帷幕作用。
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共投入4台旋挖钻机、2套全套筒全回转咬合桩机、1台三轴深搅桩机、1台高压旋喷机同时作业。因为旋挖桩基要进行孔内掏土,钻头会发出较大噪声,为避免扰民,晚上十点后,现场停止旋挖成孔作业。想要保证施工进度,咬合桩作业就必须顶上空白时间,实施24小时不间断施工。
“一开始偶尔会发生成孔浇筑时钢筋笼上浮、塌孔等各种问题,晚上得有专人在现场随时指挥和待命。”“90”后项目技术负责人蔡留洋说道。作为技术顶梁柱,他首当其冲,饿了一桶泡面充饥,困了就倒在钢筋堆上眯一小会儿。后来为了控制各个工序衔接连贯,成孔后能及时组织人员验收,不耽误下一步钢筋笼焊接工序,团队全员都在办公室有一张折叠床,“住”进现场随时待命。
“这种24小时作业、24小时验收的状态持续了近8个月时间,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明白这个项目作为机械化公司重回桩基市场、拓展新业务板块的重要性。尤其是每成功打下一根桩,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欣喜,一种激动……”说着这话,蔡留洋的眼眶里泛着光。
淤泥层地质是项目团队遇到的一个不小的考验。项目全场地不均匀分布着软塑淤泥层,这种地质条件下,常规的泥浆护壁均难以成孔,严重阻碍施工进度。项目团队迎难而上,仔细研究分析地质报告,对班组进行高频次培训交底,不断调试泥浆稠度,调整钻机转速,结合钢护筒护壁措施,保证了成孔效率,使一开始每天只能打一根桩,到后来提高到每天打完六根,为顺利完成桩基工期目标奠定基础。
04
“业主又提出新要求了!”正在吃早饭的王思嘉,接到电话后一脸惆怅,“首道支撑的节点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土方开挖,业主要求今晚必须完成东侧栈桥闭合浇筑……”
现场除了东侧栈桥部分钢筋绑扎正在进行,其他均已完成验收。要想满足业主要求,只能一边绑扎钢筋,一边浇筑混凝土。
“除了动员劳动力抢工,各个环节咱们都要有人随时盯着,今晚只能再辛苦大家了。”分工完毕,大伙儿立即分头行动,挨个联系分包班组,保证晚上人员到位。
忙碌了一天,已经过了晚饭的点儿。王思嘉和蔡留洋瘫坐在食堂餐桌边上,端起碗便开始“狼吞虎咽”。突然,一阵手机铃声响起,两人几乎同时放下了碗筷。
“王哥,突然下起雨来了,不大,对打灰没影响,就是淋雨作业,工人那边不知道还会不会来……”
仔细听着雨水滴落在板房顶上传来的声响,两人眉头紧皱。沉默片刻,两人放下吃了一半的晚饭,戴上安全帽转身往现场走去。
一路上,钢筋弯曲机、切断机的声响此起彼伏,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钢筋工正在施工区域加紧绑扎。眼前的一切,令原本焦急万分的蔡留洋喜出望外,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雨水混入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这场不期而至的雨里,飘落着人间百味。
05
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项目建设的铿锵步伐。“之前那么多的艰难困苦都没有放弃,我们绝不会因为疫情而退却。”项目安全质量经理高利鸿坚定地说道。在他和项目全员的共同努力下,顶住了疫情带来的防控和复工复产双重压力,保证了项目施工安全和进度目标。
“70”后的高利鸿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警醒自己。拥有“辽核第一挖”称号的他,曾经是红沿河核电现场挖机队列中名副其实的 “专家”,自学考取了质检员、安全员等8本证书。后来他主动请缨加入大明路项目建设,助力公司打响桩基业务市场品牌。
经过不懈努力,首道支撑顺利验收,为土方开挖创造了条件,但旁边高架桥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让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情况一览无余,稍微有一点问题就会被投诉举报。项目部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安全环保措施,用过硬的管理赢得了外界及业主的一致好评。
2450吨钢筋,1147吨钢材,2697吨水泥,26179立方混凝土,50万立方土石……回首一路风尘,这个仅有6人的项目团队在泥泞中摸爬滚打,从“门外汉”成长为“急先锋”,在“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指引下,这样糅合着汗水与泪水的青春时光终不迷茫。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