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创新大赛之核动力院:始终把创新作为核动力事业发展的根和魂

2020-07-28 09:10  来源:中核集团    核动力院  中核集团  核能发电  核能利用

中核集团谈科技创新、谈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家单位不能绕开,那就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比如说被誉为国家名片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具有小型化、模块化、一体化等先进革新型技术特点的“玲龙一号”,还有先进燃料组件CF以及安全级DCS“龙鳞系统”等自主品牌,都与该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核集团谈科技创新、谈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家单位不能绕开,那就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比如说被誉为国家名片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具有小型化、模块化、一体化等先进革新型技术特点的“玲龙一号”,还有先进燃料组件CF以及安全级DCS“龙鳞系统”等自主品牌,都与该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中国核动力院是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呢?此次中核集团举办首次科技创新大赛,该院将会有怎么样的表现,会涌现出黑科技吗?对此,中国核动力院党委书记万钢予以了解答。

形成“以设计为龙头,试验、运行、小批量生产”的科技创新体系

记者(简称“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形成了“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品牌。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核动力院如何认识和开展科技创新的?

万钢(简称“万”):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动力事业发展的根和魂。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深刻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核工业作为我国尖端高新技术产业,自创建以来,就肩负着兴核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对国外的层层技术封锁,可以说科技创新贯穿了整个核工业发展史。创新是中核集团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是保障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是集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核科技强国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核动力院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自建院以来,在集团发展战略指引下,始终聚焦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发展核动力技术,以应用为目标,与市场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和魂。建院之初,核动力院在没有任何技术可借鉴的情况下,用了不到5年时间,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在国家改革开放大幕揭开之时,又设计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80年代末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座脉冲型反应堆,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后来通过市场化竞争中标秦山二期核电站设计合同, 核动力院正式进入民用核能市场。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集团公司“龙腾2020”等重大战略部署下,我们成功研发了被李克强总理誉为“国家名片”的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开发了首个通过世界IAEA认证的小堆技术“玲龙一号”,即将实现工程化应用;自主研发先进燃料组件CF系列品牌,CF3已实现批量化应用,CF4燃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蒸汽发生器、驱动机构研制等关键设备实现自主化;安全级DCS“龙鳞”系统的成功研发让我国核电站有了自己的“中枢神经”;NESTOR核电设计与分析软件包的横空出世,让三代核电有了“中国魂”。总的说来,以应用为目标,与市场相结合,创新一个,应用一个。通过50余年技术积累,核动力院已逐渐形成了“以设计为龙头,试验、运行、小批量生产”的科技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国家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两核”重组后的新中核提出了新时代“三位一体”战略目标,提出构建先进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并发布实施了“创新2030”工程,这是在“龙腾2020”之后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作为集团公司科研创新排头兵,我们在启航中国核动力事业第四创业的关键时期,提出了新时代“一体两翼三高”的奋斗目标,以“体系完整、技术先进、自主可控、机动灵活、安全可靠”为核心要素,支撑集团公司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记:为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与动力,中核集团当前正在积极推动科研院所改革,请问核动力院在这方面进展如何?

万:为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按照集团公司批复的科研院所改革方案,以市场化和企业化为方向,加快了科研院所改革步伐,目的是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激活科技人才的活力与动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抓好科技创新,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建设具有核动力院特色的“人才特区”,提出了“三鹰一巢”的实施计划,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雏鹰计划一精鹰计划一雄鹰计划”为支撑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全周期培养通道,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孵化器”,实现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稳步增长;通过“凤巢计划”为蓝本试点改革创新,搭建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才渠道,打造院所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实现全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我们正在统筹部署核动力院薪酬改革措施,在现有薪酬管理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全面加强系统化、体系化管理。通过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绩效考核、荣誉管理等四项改革;注重薪酬强责任、强研发,保运行、保安全,促转化、促服务,稳管理、稳支持等四个导向;突出激励行业领军科技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核心重要科研骨干、基层一线人才等四个倾斜;全面实现出高端人才、出科研成果、出拳头产品、出经营业绩等四个促进,让顶级科学家拿最高工资。

总之,核动力院科研院所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创新,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浓郁氛围,激发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忱,实现我们“一体两翼三高”奋斗目标,助力集团公司“三位一体”奋斗目标。

记:核动力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果?

万:科技成果转化是集团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措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要有成果输出,今年集团公司首次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列为考核内容,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创新质量。今年对核动力院是8项考核任务,我们目前已确立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预计能圆满完成任务。核动力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以应用为目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核动力院是以工程研究与应用为主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大多都有重大工程建设背景。经多年艰苦科研攻关,我院形成了以燃料设计技术、核仪控系统研发技术等为核心的三代核电相关科技成果,为国家核电工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孕育出"CF系列”先进核燃料、安全级DCS“龙鳞”系统等重大品牌,保障了“华龙一号”等核电技术从落地实施到走出国门;同时,我院通过与集团公司内部具有产业化生产制造能力的兄弟单位紧密合作,构建研产一体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些年,先后推动先导式安全阀研制等项目落地实施。今年6月,余剑锋董事长专门到会见证我们与中核建中签订集团公司内部首个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他高度评价这是集团公司内部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二是与市场相结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我院也积极推动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我院利用相关技术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核动力院的技术优势及社会资本的资金、渠道优势,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如核动力院引入社会资本,以同位素研发技术为核心,打造了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后来成为集团公司同辐产业重要支柱的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在核电设备产业领域,核动力院利用自身的科技成果优势,与优秀的生产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技术投资设立公司,打造现代化专业设备生产企业。如我院利用控制棒驱动机构相关技术与上市公司合资设立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进行核电工程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研发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集团内部资源,自主研发的安全级DCS“龙鳞”系统,与中核控制整合,形成了集团公司全厂DCS供货能力。

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合。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方式,通过推进“一院两制”体制,对应用研究、工程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资产和人员实行实体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逐步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院属科研单位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和产业优势, 科技成果成熟一个,就转化一个,成立专业化公司,打造科技型企业。

四是激发科研人员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切实激励到科研人员,我院充分解读国家及集团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于2019年12月制定发布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其中,采用技术转让或技术许可方式转化的,转化净收入的5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采用技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其股权红利分配的45%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此项措施明确了科技人员的受益主体地位,体现了对科技人员智力付出的尊重,极大的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项目孵化保障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记:作为此次大赛重要参赛方,核动力院是如何认识并组织各创新团队参赛?

万:此次科技创新大赛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而是集团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体系,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目前报名情况如何,项目聚焦哪些方面,呈现哪些特点,是否会涌现出“核工业的独角兽”和“中核创星”?

万:本次参赛,我们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有序组织,报名踊跃。6月16日集团公司启动会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动员部署和研讨,加强了组织与统筹,院属各单位也明确了主管部门和领导,广泛动员全院科研人员参与。截至目前,院属研究所和市场化公司积极踊跃报名,已征集参赛项目110个,其中创意探索类37个,创新应用类55个,创业融资类18个。参赛项目人员以青年骨干为主,我们的集团首席、学科带头人等技术专家对团队进行指导。我们还组织了专题培训,为做好参赛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和路演,我们请外部咨询公司做专题培训,有助于项目团队参加好本次大赛,同时对项目后续的成果转化、产业孵化都很有积极意义。

二是聚焦主业,关注前沿。本次核动力院的参赛项目,聚焦核动力技术前沿和短板,以自主可控和市场应用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并拓展核技术在非核领域的应用以及非核技术在核领域的应用。项目既有对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前沿探索,也有对蒸汽发生器、DCS、CF燃料、锆合金包壳材料等核电关键设备或系统的改进优化。既有提升核设施退役工程实施能力,完善三废治理体系的研究,也有打造医用同位素国产化基地,突破医用同位素生产瓶颈的探讨。同时还有基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3D打印等在核领域的研发应用项目,吸收借鉴了其他行业先进理念和技术,致力于提升核技术先进性。

记:对于此次大赛的获奖项目和团队,核动力院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项目成功孵化?

万:这也是本次大赛我们院所领导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就在本周,我专门组织了院相关业务部门就成果孵化展开了专题研讨,同时启动全院范围内从领导到广大科研一线的意见征集。目的就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项目孵化的保障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就本次大赛的参赛项目,我们的孵化保障总体思路是“分类支持,精准孵化”。

一是扩大支持范围,对于前瞻性技术探索项目,我们以鼓励为主、宽容失败,通过扩大经费支持范围,让科技人员敢于去尝试,给予此类创新项目一定的试错空间。同时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赋予科研人员创新成果所有权制度,对于完成较好的项目给予成果奖。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有工程应用需求的项目,我们加强组织保障和体系保障,实施精准化、提前化的部署,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此类项目强调成果的时效性,要加强考核与激励的力度,对于完成较好的项目发放专项奖。

三是推动走向市场,对于与市场化结合紧密的项目,我们鼓励承研主体自主投入,对外寻找市场资源,提供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保障措施。同时试点骨干科研人员持股与分红激励政策,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发放效益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