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革一周年:中核矿业乘风破浪 从“新”出发

2020-07-23 08:59  来源:中核集团    中核矿业  中核集团

作为中核集团科研院院所改革的“第一枪”,中核矿业科技承担了集团“改革样板”的先锋重担,其成败直接攸关整个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但如何才能打响“第一枪”,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2019年7月22日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在北京组建成立

打响了中核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第一枪

9天时间搭建起组织架构

3个月发布规划蓝图

调整薪酬分配体系体现多劳多得

强力打造百亿元产业平台

夜晚办公楼灯火通明

从上到下每个员工都“精气神”十足

……

短短一年间

中核矿业科技以快刀斩乱麻的魄力

敢啃“硬骨头”的勇气

开疆拓土的奋勇

在让外界看到中核集团科研院所

不同以往的崭新面貌

同时也铺就了

通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综合性矿业科技集团公司

坚实道路

快刀斩乱麻:扫清一切障碍

作为中核集团科研院院所改革的“第一枪”,中核矿业科技承担了集团“改革样板”的先锋重担,其成败直接攸关整个集团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但如何才能打响“第一枪”,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除了面临科研院所改革这场“大考”外,此时的中核矿业科技还面临着国资委“双百改革”、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三大改革各有侧重,科研院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双百改革”主要围绕股权多元化、混改等产权制度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则直指“三项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三大改革同时进行,不可避免地将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了一起,千头万绪。

与此同时,中核矿业科技在两家单位的融合上也遇到了难题。重组前的核四院在多年的市场打拼中形成了市场化的体制机制;而具有60多年历史积淀的化冶院则一直是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两个单位的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差别这么大,为什么一定要整合?”“改革后,我们将何去何从?”对于这场改革的议论声和质疑声四起。

改革如何开创局面?事情盘根错节,到底从何抓起?人心浮动,如何才能稳定军心?这场被中核集团党组寄予了厚望的改革,甚至还没真正启动,就已变得困难重重。“越是错综复杂,越要尽快处理,快刀才能斩乱麻。”中核矿业董事长陈军利坚定地表示。

说做就做,中核矿业科技挂牌成立短短9天,一个“布局合理、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就搭建起来,实现了领导班子融合、中层干部调配、组织结构优化,保证了队伍不乱、业务不断;提前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不到三个月时间,一张愿景宏伟、路径清晰、振奋人心的发展蓝图已跃然纸上,为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求实、创新、开放、进取”的企业传统与工作作风实现上下同欲……一个个连珠炮似的动作在扫清障碍、稳定改革局面的同时,还为改革奠定下锐意进取、雷厉风行的基调。

啃下“硬骨头”:“无需扬鞭自奋蹄”

新的薪酬体系冲破了科研院所许多固有的“藩篱”:按照贡献大小将同一岗位的人员绩效工资拉开高达6倍的收入差距;业务部门利润指标的考核占到了整个考核权重的88%……“大锅饭”的习惯被打破、不少人被逼着走出“干多干少一个样” 的“舒适区”。“那段时间,领导班子带着我们相关部门天天给大家开会,做思想动员,一个一个地找人谈话,一谈就是多半天。”中核矿业人力资源部主任马步杰说。当被问及到底谈了多少次话时,他用了“不厌其烦”四个字作为回答。

几十年形成的习惯要想打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前前后后沟通酝酿长达半年多,大家才渐渐明白,看似“不近人情”的分配方式,其目标却非常明确:激发大家干事创业激情。“公司成立后,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型矿业公司的目标,人才和科技创新缺一不可。新的薪酬体系就是为了建立一套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这些人的活力彻底激发出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陈军利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薪酬方案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大家在尝到了“甜头”的情况下,“精气神”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去年年底,铀矿地浸所员工李宏星在原有的工资之外,在参与的项目中还拿到了额外的科技奖励收入。“这是很大的鼓励,看到了希望,现在我同时在进行着 4 个项目,干得多就拿得多啊。我们所正在攻关第四代地浸采铀技术,我也在积极思考相关的课题。”

其实,薪酬改革只是中核矿业科技释放人才活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一个缩影。在打造领军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中核矿业科技都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组织实施人才“双通道”建设,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稳步推进职业经理人选聘,发挥市场化人才的优势;计划实施“梧桐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杨承宗”科技奖,表彰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健全“员工能进能出” “干部能上能下”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

改革激发了中核矿业科技干事创业的激情。“虽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但上半年我们依然实现了逆势突围,主营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到年底,我们计划突破去年的 10 亿元,达到 14 亿元。”经营管理部主任吴云鹏告诉记者:“大家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我们已经‘无须扬鞭自奋蹄’。”

多面突围: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改革的同时,中核矿业科技正在以让人惊讶的速度开疆拓土:利用自身在放射性领域的优势,与江西省有关企业签订《江西省含放射性有色类和稀土类尾渣综合利用及处置战略合作协议》,“跨界”尾渣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业务;依托公司产业平台——达瑞森公司,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资本运作,进军放射性伴生矿产开发和固废综合回收等领域;与新疆天山铀业公司以新矿点“洪海沟矿床”地浸开发为起点,创新实现“研究-设计-运行”全周期合作模式……

中核矿业科技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提出了“打造‘大矿业’ ‘大化工’产业格局”这一远景规划。与此同时,还发布了以“天然铀和共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提升“科技创新” 和“工程服务”两大能力为目标的“12562”发展战略。

事实上,这也是中核集团党组当初布局核四院和化冶院合并重组的主要意图,更是这两家单位突破自我的迫切需要。

中核矿业科技总经理邢拥国告诉记者,合并重组前,虽说化冶院主要肩负天然铀采矿、选冶、纯化、转化领域工艺、设备、材料的研究使命,核四院主要承担天然铀、核工程、核退役三废治理等领域的工程研究、咨询、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任务,但60年发展下来,双方的业务交叉并不少,尤其在环评业务和天然铀的工艺流程设计上,几乎百分之百地重叠。“有时候会存在恶性竞争,即便合作也很不顺畅。”

其实,现实还要更残酷。

随着国家对工程领域咨询、环评等各种资质标准逐渐放宽,核四院和化冶院在这一市场上打拼变得越来越艰难。

“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以前没有资质的企业都在蜂拥而入。原来我们设计一张图纸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就可以把活儿接下来,现在却要降低到国家标准的 30%~50%才能拿到。我们的独特优势正在丧失,只能任由市场‘牵着鼻子走’。”陈军利满是感慨。

此外,天然铀体量小、对国家的政策依赖性较强等因素,也一直制约着这两家单位的发展。处处受人掣肘、“身不由己”,为此,“一定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借由改革,中核矿业科技在一轮又一轮的调研、梳理过后,逐渐找到了突围的方向——通过做强产业和科技创新,着手打造自己立足的根本。

一是整合双方现有创新要素资源,将过去“碎片化”的零散业务熔炼成一条“前后相连、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全力锻造国际一流的铀矿冶研究-咨询-设计-工程一体化价值链。

二是积极谋划进军铀多金属伴生矿、核三废治理、海水提铀等领域,兼顾探索海外合作模式,建立常态化海外科技项目合作运行机制。

三是积极筹建地浸采铀中试孵化基地、常规铀矿采冶中试孵化基地等 5 个中试基地,覆盖天然铀开发全产业链,形成“技术需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多面突围的同时,中核矿业科技正在向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进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培训报名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