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暖气来得早,13日晚上开始温热,今天室温已经到25℃了,很舒适。”供暖首日,窗外寒意渐浓,烟台海阳凤城街道建设村谭伟凤的家中却温暖如春,享受到国内首个核能供暖的“初体验”,谭伟凤难掩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11月15日,面向包括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员工倒班宿舍、海阳部分居民小区在内的70万㎡的核能供热项目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正式供热,这意味着全国首个核能商业供热项目正式启动,开辟了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的新纪元。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胶东半岛核能清洁能源基地,在国家电投与山东省能源局签署的胶东半岛核能清洁供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下,2019年5月,海阳市政府与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签署了全国首个核能商业供热项目—海阳核电厂核能清洁供热项目协议。
“核能供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头牵着百姓温暖过冬,一头连着蓝天白云。在山东核电核能供暖方案评审通过后,我们就成立了专业技术小组,多次与山东核电进行技术参数对接,加快推进核能供热进程。”海阳市住建局局长姜保华介绍道。为了保障按期完工,海阳住建局倒排工期,7月16日核能供暖示范项目主管网设计方案通过,7月底核能供暖主管网开工,9月底主管网完工,10月开展管网冲洗、调试,11月10日开始供热预热,11月15日已正式供暖,取得了核能供暖的突破性进展。
核能供热项目采取核电厂--市政府--供热公司模式,政府购买热量,供热公司按计量付费。核电厂、政府、供热公司分段负责管道建设运营,从核电机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核电厂厂内换热站、丰源热力换热站、热力管网系统将热量传递至最终用户。“临港核能供热首站于11月11日开始提温,进行管网和换热站的热态调试,截至12日中午,用户室内温度已基本达标。”丰源热力董事长赵新介绍。为承接国内首个核能供暖项目,丰源公司投资3500万元,改造管网,让临港、度假区和核电产业园70万㎡的居民和公建用上清洁能源,告别烧煤取暖历史。
“核能供热清洁高效,具有居民供暖价格不增加、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生态环保效益巨大、提高核电厂效率、拉动新产业等多重优势,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地方、环境、公众的协调发展和多方共赢。”山东核电公司负责人表示。此次海阳实施的70万㎡核能供热,据测算每年可节约2.32万吨标煤,减排222吨烟尘、382吨二氧化硫、362吨氮氧化物以及6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约5台10吨的燃煤锅炉,对节能减排、改善环境作用显著。有了第一阶段70万平方米的成功经验,海阳核电正在加快推进以核电热电联产方式进行的核能供热,1、2号机组稍加改造后,即可具备3000万㎡供热能力。随着后续机组建成投运,预计最终可提供超过2亿㎡供热能力,供热半径达100km,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62万吨。
海阳核电的有益尝试开创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的先河,也为海阳打造“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写下了精彩“序言”。“海阳拥有百亿级核电产业,海上风电、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主要的业态也不断壮大,随着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投资方日渐增多,海阳完全可以在新能源综合利用方面一展身手,有所作为。”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表示,立足资源优势,海阳决心放大优势,深挖潜力,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目前,国电投、华润电力、国电龙源均已分别与海阳市签署战略协议,实施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核能供暖、储能、氢能、海洋牧场等项目建设;主动承接青岛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及北汽新能源莱西基地等辐射,已有中睿三电系统、中资国际新能源机场专用车等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户,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主件及整车生产。“核电+”战略的实施,正不断激活新能源产业的“裂变”效应,加快隆起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
下一步,海阳对即将落地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在项目谈判、选址、配套等方面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专项调度推进;在资源利用上实行市级统筹,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功能布局,将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及以东海域作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阵地,计划利用几年的时间,打造成为“配套完善、链条完整、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的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努力为烟台、为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海阳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