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5号机组浇灌第一罐混凝土,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中国核电如愿迈出了打造百万千瓦级中国核电品牌的实质性一步,中国从此跨入世界核电的第一阵营。
2018年11月16日,在中核集团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美国对华的核出口管制是否会影响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记者提问,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的回答令人心潮澎湃:“在核电方面,我们的技术完全不受美国人的制约;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核电的发展不会被人卡脖子。”
犹记得“核电梦”起步之初的筚路蓝缕,当中国首次尝试引进国外技术建造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时,甚至“连地板砖、电话线、水泥都需要进口”;30多年后,“华龙一号”以“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5%”的喜人数据,诉说着中国核电事业坚持自主创新之路,走过从开辟“国之光荣”到铸就“国之重器”的创业弥坚,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便是中国核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求索征途的写照与缩影。站在新的时代节点上,中国核工业迎来又一个战略机遇期,对核电事业的发展也提出更大的需求和挑战。“科技创新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魔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中国核电正探索着实现核电高质量发展的更多可能。
安全为本
以科研提升安全运营能力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保障核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是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结合“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的研发特点,2018年以来,中国核电以保安全、促生产、出效益为目标,梳理各核电站的研发需求,集中开展共性研究。
“一年为期,我们开展了70项集中研发,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成果,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在了机组上,立刻提升了电厂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部分成果雏形已显,应用前景广阔。”中国核电运行生产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技术研发是中国核电“八大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中国核电及所属成员公司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余项,专利授权235项,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电厂,为电站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支持,为中国核电“3655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未来三十年,再造一个新秦山。”结合秦山核电30万千瓦机组第十八次换料大修(简称118大修)的时机,中国核电对中国大陆第一座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和运营管理的核电机组进行了包括有“核电站换脑手术”之称的主控盘台改造在内的11项重特大变更改造,实现机组额定功率提升超过10%,达到35万千瓦,向老机组要效益;此外,还将疲劳监测系统、埋地管检测技术、水下浮游检测机器人等一系列自主研发成果进行了现场应用;凭借“核电厂老化管理和许可证延续技术”拓展了核电在役检查技术的新思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让老机组焕发新活力,“在前沿技术研究及细分市场应用方面又一次走在行业前端。”
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是现代设备管理的最终目标,设备可靠性管理是保证设备状态管控的有效手段。经过一年的努力,百万核电机组主泵可靠性提升科研专项组针对核电机组的“心脏”——主泵进行深入机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应用创新,进一步提升了主泵和电站运营的可靠性水平,为“华龙一号”这一“国家名片”的战略输出提供了技术支持。
人才辈出
事业与科研队伍共成长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事业。三旬核电梦,厚积薄发,玉汝于成,不仅积累了工程建设、电站调试、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也培养出一大批核电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继续攀登着科技创新高峰,守护着核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
这其中,有退休后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核电生产和科研第一线的核燃料和核材料专家张兴田。他带领团队攻关“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CR检测技术)在核电厂应用的关键技术和适用性研究”,在国内率先完成CR检测技术在核电厂应用的系统性深度研究,解决了适用标准规范、设备选型、检测关键参数等问题,提前一年完成了研究任务,实现了阀门、电器开关机械完整性检查等维修技术的质的飞跃。
这其中,有被誉为“工人院士”的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少华。用他的话说,自己更像是一个“医生”,是核反应堆安全与健康的守护者。2018年,他带领团队攻关核电厂特种维修技术研发,尤其是水下放电加工、水下激光焊接等高辐射环境下复杂的水下维修关键技术,建立起中国核电核反应堆特种维修的技术基础和体系,为中国核电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使中国核电的维修进入先进水平。
这其中,还有入选中国核电首批领军人才的中国设备管理创新杰出人物——王欣。他组织筹建了中国核电第一个共享处室,参与推动了设备可靠性管理平台(ERDB)的研发与应用,让传统工业与先进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充分结合,为管理核电机组共性事务、打牢安全生产基础提供了“第三条路”。此外,杜鹏、蒋庆磊等大批专家也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先导作用。
“为未来的核电建设培养具有战略视野、核电特色、适应市场的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发挥其核心引领作用。”依托各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借力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中国核电领军人才选拔等方式,从过去聚焦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等相对较小范围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转变为更宏观的思维视角,直面中国核电大平台下遇到的共性挑战,一大批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得到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创新精神薪火相传、科研人才生生不息。
平台致远
“小核心大协作”绘蓝图
“以科技创新全方位带动产业发展,要让更多电厂共同享受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好处。”2018年是中国核电建设创新平台、开展集中研发的起步之年。
集中研发,就是针对中国核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需求、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我们具有丰富的电厂运行经验,掌握最一线的电厂需求反馈。”中国核电事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着中国核电工作的专业化改革和领域化分工,也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和践行。今年5月,“325团”(AP1000运行支持团队)成立,来自中国核电各电厂运行、维修、技术、安全管理等四大生产领域56个专业的325名团员,为三门核电、海阳核电提供了33项共计92人次的高效支持,再一次展示了平台协同、合力攻关所能激发的巨大能量。
“核电项目体量大、需要的资源较多;与工程应用结合密切,任务时间紧迫,有了资源集约、经验和人才集聚的共性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就能够得到较快的投产应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今年年初,中国核电运行技术中心揭牌成立,以此为平台开展的70个集中科研项目,广泛吸收了中国核电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各个电厂的技术骨干等精兵强将参与其中。对标EPRI(美国电力研究协会)等国际先进机制,中国核电的科研平台实践从此起航。
以“小核心、大协作”为科研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核电的科研体系正在不断向外扩展,逐步形成“集约研发-联合统筹-强强合作”三个层次。“核电创新能力之前一直有,我们现在要加强的是整合能力。”在立足于整合旗下各个电厂核心资源的基础上,中国核电的科研平台建设力求带动中核集团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而延展到行业内外,结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前瞻性基础研究的特点,串点成线、由线及面,打造世界一流的核科学基础研究与创新技术研发基地,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相比于其他核大国,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善创新机制;但现在从核电整体的安全运行水平上来看,中国处于国际第一方阵,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正朝着突破领域的方向发展,到了要靠自己走路的时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时不我待,中国核电的科技创新正在华丽转身。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