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三代核电项目上网电价敲定后,核电行业一片哗然。具备首堆示范意义且因工期延误导致成本上升的项目,上网电价不仅未享受到政策“照顾”,跌破了“0.5元/千瓦时以上”的行业预期,两个AP1000项目的电价甚至低于6年前国家核定的0.43元/千瓦时的核电标杆电价。首批项目尚且如此,释放出重要信号:随着新一轮电改的推进和深化,电力产品的商品属性不断强化,电力市场需要更清洁和廉价的电力,各种电源不仅比规模,更要比经济性。
核电项目投资大、建造周期长,加之近年来为不断提高安全标准,新建核电项目主要制造工艺日趋复杂、材料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核电安全冗余随之增加,进一步抬高了项目建造、运行和相关设备制造成本,核电因此正在逐步丧失对传统基荷能源的价格竞争力。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二代改进型核电项目单位造价为12038元/千瓦,首批三代核电项目单位造价均超过2万元/千瓦,均高于火电、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单位造价。而造价直接与电价挂钩,一旦造价高企,再执行市场化电价,核电便无法在电力市场“立足”。
在新一轮电改“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下,输配电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将有序放开,配售电业务也正向社会资本有序开放。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鼓励核电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和开展辅助服务交易,核电也因此被推至市场的“风口浪尖”。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偏紧转向平衡有余,局部地区出现电力过剩,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化交易步伐正不断提速。数据显示,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和比重正在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达2.1万亿千瓦时,在全部发电量中的比重提升至30%。在此过程中,核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降负荷运行等消纳问题,不得不直面市场。2017年,核电企业全年市场电量普遍达到20%左右,个别省份甚至接近50%。
造价过高的核电站,更无法在国际核电市场“立足”。
作为衡量核电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经济性已成为各国技术“角力”的重点。芬兰和法国的EPR项目、美国和中国的AP1000项目,均因工期延误和预算超支抬高了成本。因此,除了目前在运在建的项目,这两个技术并未真正打开国际市场。有鉴于此,法国电力公司于2016年年底推出新型欧洲压水堆EPR NM,其造价将比目前在建的EPR低25%—30%。相反,俄罗斯凭借VVER三代核电技术的造价、提供建设资金等优势,目前已斩获40多台海外核电机组订单,尤其是2018年到手的10年期海外订单高达1300亿美元,牢牢掌控了国际市场话语权。
当前中国核电已经进入了市场化“摔打”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核电行业积极想办法、谋出路,核心要义在于练好“内功”。
首先,核电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降低造价,提高商业竞争力。其次,核电企业要认真研判国家政策,跳出一味追求“满发”的思维定势,积极主动参与并融入电力市场,促进核电价优消纳。第三,全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全产业链,尤其是设备制造和建造、运维环节,要通过管理优化和创新,进一步降本增效,让核电兼具安全与经济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