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86.7%,从40年前的‘小学生’,到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核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核集团副总经理谭建生日前在“中广核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汇”上如此表示。
演绎“零资本裂变”奇迹
中广核起步于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78年,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揭开了我国大型商业核电站发展的序幕。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总投资约40亿美元。当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
为解决资金难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新模式——向银行借贷进行建设,建成后将电卖给香港换取外汇,开创性地闯出一条重大项目建设的新路。
“借贷建设、售电还钱”,打破了我国重大项目由国家投资的模式,成就了“零资本裂变”的奇迹。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1台、在建7台,已发展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及全球最大核电建造商,总资产近7000亿元。
“走出去”打造中英旗舰项目
核电近年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核电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30多年前,法国和英国共同派人来大亚湾,帮助中国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商业核电站,中国人完全是‘小学生’。现在,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联合,正在共同建设英国20年来首座核电站。”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使用自主技术成功开启全球高端市场,改革开放的40年,中广核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中广核始终坚持将科技规划与业务规划同步谋划、同步部署。”谭建生表示,近十年来,中广核每年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5%左右。近三年累计科研投入近100亿元,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持续研发投入,使中广核不断诞生多个重大科研成果,除“华龙一号”外,还成功研发了中国首个核电站“神经中枢”——数字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目前已在9个新建核电项目中应用,实现了从二代到四代核电堆型的全覆盖,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约资金近30亿元。
此外,中广核还完成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离子体处理固废技术研发,在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进核反应堆、事故容错燃料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