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发展道路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中国当代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8年4月、5月间,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王全国随谷牧副总理出访西欧后,“在广东建设核电站”的构想就挥之不去。可是,摆在面前的却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人才、没有经验的现状。
也是这一年的12月4日,适逢中法两国政府即将签订一项为期七年的关于“发展经济关系和合作”的长期协定,邓小平会见了法国外贸部部长让˙弗朗索瓦和夫人一行。邓小平在回答法国记者的问题时表示:中国已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这是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加快我国核电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从那时起,小平同志便对核电站的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一句叮嘱
正在广东省为筹建核电站而愁眉不展时,1979年5月,美国国际核能公司总经理林杰克出访广州时带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在广东省建设核电站,把部分电量卖给香港,以取得的外汇偿还建设核电站所欠外债的建议。
这一方案让正在为广东省缺电而寝食难安的王全国大喜过望,脑海中迅即闪过“不谋而合”四个字。邓小平给深圳特区建设的指示是:“杀出一条血路来”。那么,“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不正是一条解决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形势下我国核电站起步建设资金和外汇问题的“出路”吗?犹如电石火花,广东省的领导看到了在广东率先建设核电站的曙光。
从1979年开始,粤港双方以“中外合资经营”为基础,开始共同推进大亚湾核电站的工作。在当时许多人还在为姓资姓社争论不休时,大亚湾核电站大胆引入外资建设,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大亚湾采用的“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模式,打破了此前我国重大项目均由国家投资的模式,在重大项目投资领域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84年大亚湾核电站现场)
1984年,大亚湾核电站还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现场一片开山填海的繁忙景象。1月份,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做出指示:“深圳要办好两件事,一是建设核电站,二是办好深圳大学,深圳核电站的同志要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小平同志殷切的叮嘱,成为多年来中广核人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
一份约定
1985年1月18日,广东核电站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次日,邓小平亲自接见了参加签字仪式的香港中华电力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爵。
会谈中,小平同志说,“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外合资的最大一个项目,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是最大的合作项目,而且对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增加香港人的信心起重要作用。这个项目协议的签订,不但在七年建设过程中,而且在1997年以后还会产生影响,把大陆和香港的经济联系得更紧密了。别人怕冒风险,而你不怕,你带了头。”
他兴致勃勃地与嘉道理约定,“再过7年,你93岁,我87岁,开一个庆祝会,用这个合作项目作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典范。”这就是后来被人们广泛传颂的“世纪之约”。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接见香港中华电力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爵)
当日新华社为此播发了新闻通稿:邓小平指出,广东同香港合营的广东核电站“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增加香港人的信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强调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如果真的导致了资本主义,那么,我们的这个政策就失败了。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将始终占优势。”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接见参加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的代表)
世纪之约虽因嘉道理勋爵在1993年8月25日去世而未能践行,但那次真挚而友好的交谈,也告慰了嘉道理一生乃至其整个家族的中国情结。小平同志这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谈话,是中广核乃至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个决策
1985年2月9日,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此诞生。
正当大亚湾核电站筹建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时,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受此影响,“恐核”情绪波及到香港,由民间团体组成的“争取停建大亚湾核电厂联席会议”发表据称有102万人签名的公开信《要求停建大亚湾核电厂》。“反核”风波声势浩大,刚刚起步的大亚湾核电站面临夭折的危机。
在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关键时刻,7月6日,广东核电合营公司董事长王全国致电国务院领导,力陈“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坚定态度”。电报发出后,他仍然忧心如焚,夜不能眠,奋笔疾书再拟电稿,于第二天一早又向中央发了第二封电报。
事态紧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小平同志报告。7月10日,邓小平秘书王瑞林向李鹏传达指示:“王全国同志和港澳工委给中央的电报已送小平同志看过了,小平同志说,中央领导对建大亚湾核电站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央充分注意核电站的安全问题。”7月11日,小平同志再次指示:“建核电站不能改变。” 一锤定音!在大亚湾核电站命运攸关之际,小平同志亲自做出了核电站要继续建下去的决策!
随后,李鹏召集核工业部、外交部、港澳办等有关部门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部署应对工作。在中央及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合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到9月下旬,这场风波逐渐得到化解。
一声祝贺
(1994年2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庆典)
1994年2月,历经7年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我国商业核电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2月9日,正值除夕,在这个中国人民传统的喜庆节日里,李鹏向小平同志报告了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产的消息。小平同志在上海得悉这一喜讯后非常高兴,请李鹏总理转达他的祝贺。
1994年除夕,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发布了一条消息:“邓小平同志得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投产的消息后,很高兴。今天上午,他请李鹏同志转达他的祝贺,并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者们、科学技术人员表示感谢。”
小平同志亲自向大亚湾核电站表示祝贺!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给大亚湾核电人带来了巨人的惊喜、巨大的荣誉、巨大的鼓舞。王全国董事长听到这一消息,感慨万千。他说:小平同志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一个企业的祝贺,在我的政治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一份叮嘱,一份约定,一个决策,一声祝贺……
一句叮嘱,将大亚湾核电站定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能否办成功的衡量标志之一;一份约定,道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成为“对外开放典范”的厚望;一个决策,力挽狂澜,支撑着大亚湾核电站度过狂风暴雨,继续扬帆前行;一声祝贺,给披荆斩棘的大亚湾人巨大的鼓舞,让他们奋勇前进。可以说,正是有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和坚定支持,才有了大亚湾核电站及我国商业核电的“高起点起步”,也才奠定了我国核电事业全面崛起的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