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关于加强核电厂安全、运行和寿期服务能力的地区研讨会在上海核工院成功举办。来自机构与亚美尼亚、匈牙利、巴基斯坦、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11位专家参加会议。国家核电副总经理、上海核工院院长郑明光参加会议并致辞。
参会代表合影(摄影:张妍菁)
本次研讨会是机构面向东欧各国家或地区开展技术合作项目(TC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类地区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旨在以中国核电经验为参会国家在相关核电专题的能力建设方面提供借鉴,促进核安全技术交流和经验总结。
会上,郑明光介绍了中国核电发展现状,上海核工院研发核电历程,以及自主研发CAP1400非能动核电技术情况,重点分析了CAP1400核电技术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优势。他指出,核电站设计应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工程设计、建造、运行、维护、延寿、退役等核电站全寿期管理的需求。
机构专家对上海核工院借助机构平台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是积极申报机构技术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获取特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二是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专家资源,支持机构工作、提高国际影响力,支撑CAP1400等型号走出去;三是与第三方国家的相关单位合作,发挥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拓国际核电技术服务市场。
会议期间,各方代表分别就核电厂运行支持和服务、非能动系列核电厂建造和CAP1400研发、核电厂运行与维修服务、长期运行核电厂的挑战、运行核电厂备品备件供应链及库存管理等议题作了专题汇报,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机构会议效能进行了专题互动和交流。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上海电气临港设备制造基地、上海成套院浦江试验基地以及秦山核电基地。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旨在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华的贡献。
上海核工院与机构的合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严重事故及其对策、数字化仪控系统、核电厂老化管理、核安全质量保证等方面获得机构TC项目的有力支持,有效促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自2006年起,上海核工院逐步参与到机构协作研究项目(CRP)或预算外项目(EBP)中,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结构完整性评价、流动加速腐蚀(FAC)分析评价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同行开展研究,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世界核电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窦一康、毕道伟、刘童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